English

朱岳明:对战裂缝30年

2010-06-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刘桂清 我有话说
2010年3月21日,朱岳明辞世。他的主治医师说自己对朱岳明的印象就一个“忙”字:“报纸上的劳模,都比不上朱老师这么辛苦和忙碌。”

但朱岳明并不是劳模,他太默默无闻,以至于在他生前工作所在单位河海大学号召全校师生向他学习的时候,还有很多本校的学生都不知道这位朱教授是谁,只能从他的履历上了解到他的身份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用一生倾心工作

去世3个月前,他抱着病躯带学生远赴四川官地大坝施工现场,指导如何解决大坝裂缝问题,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

去世8天前,他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拿着工作资料,在病榻上跟同事讨论课题研究的细节;

去世3天前,他生前最后一次给学生回邮件,连坐起来都费劲儿,还硬是撑着敲出了2000多字的邮件,而医生说通常这个时候的病人,从各种生命检查指标看应该是个昏迷的病人……

这就是朱岳明生命的倒计时日程表,唯有两个关键字――工作。如果还要倒数下去,你会发现,前3年、前30年,朱岳明的生活永远跟工作连在一起。

了解朱岳明的人都说,“朱教授为了工作,什么都舍得。”“查出病情后,朱教授争分夺秒地和死神赛跑,生怕少工作了一分一秒”,谈到朱岳明,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朱拓情绪有点激动,“从确诊到去世整整四年,也是他出成果最多的四年,这样的敬业真的不多见。”

用一生填补大坝裂缝

人都说,时间花在哪里都是看得见的。这句话用在朱岳明身上再合适不过,一生的工作,让他成为中国一流水利工程专家。水利工程界有句老话叫“无坝不裂”,但如果有一个人可以让大坝远离裂缝威胁,朱岳明肯定是最佳人选之一。

2007年春节前,一个为解决奥运供水问题的关键性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漕河渡槽工程在施工中出现了80多条裂缝,经潘家铮院士建议,施工方找到了朱岳明。二话没说,朱岳明带着学生到工地测量、采样、试验、计算,忙活了一个春节,节后就拿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不仅填好了裂缝,还使得后续施工的混凝土再没有出现裂缝。

病重的朱岳明在最后一次课题组工作报告中记录下工作中的检测结果:淮安立交地涵枢纽工程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研究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部分领先,建成运行多年来未出现一条裂缝;姜唐湖泵送混凝土退水闸是在2004年底和2005年初的严冬季节施工的,施工期现场实测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1℃,到现在为止未发现任何裂缝……裂缝,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花掉了朱岳明最宝贵的30年光阴。

如果真的还能再活50年

这就是真实的朱岳明。所有人对他的评价都离不开“工作”二字。但这一生,除了工作,还有对亲人和后辈的关爱。

3月6日,是朱岳明52岁生日,因为听力衰竭,国外求学的女儿只能通过写信给爸爸祝贺生日,信里的一段话看了让人心酸:“爸爸,我常常会想起你那个永远都在工作的背影,它充斥了我绝大部分的童年记忆,你总是坐在电脑前废寝忘食地工作,有多少次我就在这个背影和橘黄色的灯光下睡着了。……可是这一次,当你在与死神做殊死的搏斗,我却没有办法握住你的手,给你勇气……”

说起朱教授,学生们都红了眼眶。在他们眼中,朱教授就是世界上最负责的导师。2006年3月,朱岳明被查出鼻咽癌晚期。得知病情后,他比过去更加勤奋地工作。“朱老师平时要经常下工地,时间来不及他甚至把我们的论文带到飞机上修改。”不久前,一个关于闸基渗流异常的水利部“948”项目成果验收报告会上,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脖子上的手术伤口还在发炎、听力衰竭严重的情况下,朱岳明硬是用手捂着伤口、戴着助听器带着学生参加了专家评审会。追悼会后,从全国各地连夜赶来的朱岳明教授的学生久久不散,围在老师四周,用再一次的三鞠躬来表达对敬爱的老师最后的离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