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爱学技术的农民工

2010-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若不是层层翻卷的页边显示曾经被频繁借阅,在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偌大的职工书屋中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这本书:简朴的封面显得很不起眼,甚至不太规范,32开大小,只有62页,也没有正规的书号;书名充满专业味――《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

然而,正是这本看似不起眼的书,涉及的多项革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电气化铁路技

能培训的空白,为上万名电气化铁路建设者所热烈追捧,奉为经典。更不可思议的是,书的作者是一位长期战斗在铁路建设一线的“农民工”――来自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的巨晓林。

“咱农民工也要懂技术”

如果说中铁公司的一次招工让24岁的陕西岐山县农民巨晓林偶然走上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架设施工岗位,那么23年的刻苦学习、自强不息使他从一名只有高中文化的农家子弟成长为知识型新型农民工,则是一种命运的必然。

上班之初,面对犹如天书般的图纸和各种叫不上名的零配件,巨晓林心中打鼓:我能行吗?师傅王献斌鼓励他:“当工人就要学好技术。只要下苦功,没有成不了的事儿!”这句话,巨晓林记了一辈子。

他白天施工中跟着师傅学,晚上放下饭碗又撵着师傅问。驻地熄灯后,他就悄悄地打着手电筒把白天学到的东西记在本子上。有工友问他:“明明是技术人员干的事,你一个农民工,学那玩意儿有啥用!”他回答说:“干啥就要学啥,咱农民工也要懂技术。”

1989年夏,北同蒲线,巨晓林和工友们进行架线作业。干这活儿不容易,每到一个悬挂点,都要由人工肩扛电线爬上电杆放进滑轮。一天下雨了,躲雨时的巨晓林望着杆塔上的悬挂点开始盘算:用个啥办法,能省点力气呢?通过观察和测算,他用一个铁丝套子挂住滑轮试了试,果然能省不少劲儿。他兴奋地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工长,大家照他说的办法试了试,果真很好用。不仅不再用扛电线爬杆子,工效还大大提高。

巨晓林尝到了发明创新的甜头。从此无论走到哪儿,身上总带着纸和笔。施工中碰到什么问题,他随手记下来;一有空闲,就在那写写画画、找寻问题的答案……

电气化施工技术含量高,深感知识匮乏的巨晓林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工资不高的他在知识投资上却从不吝惜,《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等30多部专业书籍和一些大学课本是他的资产,工地转移到哪儿,这些“行李”就跟他到哪。

越学越有兴趣,越学知识越多,越学技能越高。23年来,巨晓林留下的70本23万字的笔记,清楚记录了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工到掌握现代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的“知识型员工”的历史。他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创新是我最大的乐趣”

在采访中,巨晓林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攻坚是我最大的动力,创新是我最大的乐趣!”

看到附加线断线绑扎费时费力,巨晓林便研发了分段环绕“n”字形断线绑扎法,提高工效三倍以上。工程监理评价说:“你们几百公里的接触网工程,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比验收标准的档次还高。”

1998年开始修建的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首次系统引进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技术。哈大线是全国运输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留给施工作业的“封闭点”也就是施工时间非常有限。

按照传统工艺,每次作业,工人都要爬到十几米的高空,把三四十米长、100多公斤重的软横跨安装到铁路两旁的铁塔上。安装一组,需要20多人干上半个钟头。照此速度,管段的300多组软横跨,50天才能完成。而指挥部给出的期限却仅有30天。

有人提议:“时间这么紧,赶快叫巨晓林来吧!”

火速赶来的巨晓林也没接触过这么多精密的外国设备,但他喜欢向各种困难发起挑战。经过反复试验,他对原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创造出下部固定绳临时悬吊法,巧妙地解决了临时固定的难题。采用此工艺后,一小时安装了四组,提高工效两倍以上,而且安全可靠。

德国专家反复检测后,竖起大拇指道:“中国工人了不起!”

曾与巨晓林共同工作过的党工委书记吴军庄说:“巨晓林师傅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工友们没一个不佩服他,好多人忘了他的名字,却记住他是工班里的‘小巨人’”。

凭着激情和超乎常人的韧劲,一个个施工中死板而程式化的操作几乎都被他妙手回春,通通地改进创新使得效率倍增。

23年来,巨晓林不断探索,勇于攻关,先后参加建设了国家重点工程京郑线、鹰厦线、哈大线、候月线、渝怀线等12条电气化铁路建设,研发和革新施工方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农民工一样大有作为”

一年中有11个月都在荒山、戈壁中上杆接线,下沟铺缆,如何让头脑中的奇思妙想转化成可以随时参阅借鉴的经验?新工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如何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尽快投入到祖国现代化铁路的建设中?已经双鬓斑白的巨晓林萌发了写书的念头。

说写就写。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施工笔记和有关书籍资料统统整理出来,倾尽全部精力开始写作。白天忙施工,晚上别的工友都休息了,巨晓林还在挑灯夜战,笔耕不辍……手指磨破了,字典翻烂了,有时为了找到一个能准确表述工艺操作的词语,甚至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冥思苦想。

三年日以继夜的付出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巨晓林10万字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经专家审核,终于在2009年5月编印成书,一举填补了国内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教材的空白。

这不是鸿篇巨著,只有巨晓林过去20多年零碎记录和回忆的整理编辑;它没有引经据典,只有陈述施工方法的简洁话语和粗略绘图,但它却着实让上万名电气化铁路一线建设者们爱不释手。

工友赵荣友认为:“这本书介绍的小方法、小窍门非常贴近生产,贴近实际,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比理论性很高的教材更加简单实用,通俗易懂,尤其适合文化层次不高的一线工作者阅读。”

“书里介绍的方法教科书查不到,简便易学,干出的活儿又好又快。要不是有我师傅这本书帮忙,我不可能在去年公司技能比武中获得亚军。”徒弟赵进说。

今年5月,巨晓林又要奔赴新的战场――京沪高速铁路。在这条代表世界最先进技术的铁路线上,巨晓林正继续以他一贯的执著与探索再次书写新的奋斗传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