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简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

2010-06-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红春 我有话说

陈炎教授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对于儒学的研究不仅有态度与方法上的自觉,更有筚路蓝缕的理论勇气、探本溯源的学术精神和跨文化的国际视野,并因此得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结论,深化并提升了当代的儒学研究。

该书不仅在纵向上将对儒家文化的追问上溯到文明所能追溯的极限,而且在横向上探讨了儒

家文化与其他域外文化之间的结构性异同。这种视通万里、情系八荒的学术视野,使儒学研究不仅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而且提出并澄清了许多人们想都未曾想过的问题。如作者通过引入文化人类学视野,将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的早期文明与“图腾崇拜”之间的原始关系揭示出来,在对儒家文化社会土壤与文明路径的探寻中,对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发。又如,作者从两性文化视野入手,不仅确证了儒、道两家同出于《易经》文本这一文化事实,而且也将儒、道对《易经》在“阴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历史性拆解进行了引人入胜的分析。再如,作者从“挑战”与“应战”的文化冲突理论入手,重新划分了儒学发展的历史分期,提出了比“三分法”更令人信服的“四段论”。作者还将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纳入共时的逻辑框架加以分析,使得我们看到了先秦诸子之间相互依存、补充和转化的关系……这种对儒家文化多元审视和深层分析,不仅打破了已有研究的沉闷僵局,而且比那些“批判地继承”、“创造性转换”的空洞口号更有意义。

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视野是该著作的另外一大特色和优势。只有借助于“他者”的参照,自我的特性和价值才能得到更好地显现。就此,陈炎教授不仅在思维结构这一深层的民族心理层面上将中国的“阴阳”与西方的“因果”进行比较,而且也借助于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等文化元素在“民族心理结构”、“民族文化结构”、“民族社会结构”等不同层面进行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全方位对比。除了西方之外,陈炎教授还将印度文明也纳入到比较与参照的坐标之中,从而超越了中、西二元的简单对立。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厚此薄彼地将其他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简单“镜像”,而是从“价值中立”的立场出发,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不同文明的历史由来和深层结构进行了辩证分析,对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中肯的评价。比如,在对中国与西方民族文化结构的对比中,著者认为由于“古典的古代”感性与理性分裂的比较彻底,使得西方人的体育和科学两极发达,但在艺术和工艺方面却有着先天的局限;由于“亚细亚的古代”感性与理性分裂得不够充分,使得中国人的体育和科学都不发达,但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艺术和工艺上却有着文化的优势。这种比较不是要在中国与西方文明中简单地争一个高低优劣,而是通过比较来发现其各自的根源和特点,从而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有意义的借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