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欧洲政治向何处去

2010-06-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农 我有话说
随着代表英国政治左翼的工党首相布朗承认败选、宣布辞职,右翼、保守党首相候选人卡梅伦宣布将与中左翼的自由民主党联合组成新政府,英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工党结束十三年的连续执政历史,欧洲又一个右翼色彩浓厚的政权诞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欧洲曾经爆发过一阵“玫瑰色”浪潮,西、南、中欧的数个国家政

权,相继落入左翼的党派手中。其中,以英国工党的布莱尔、法国社会党的若斯潘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施罗德为代表,他们推出的淡化“左右”分野的“第三条道路”和“只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的管理国家的主张,曾经盛行一时,也在一定时间内为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新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选民的意愿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曾几何时,当年的左翼风云人物纷纷淡出、被赶下台,粉墨登场、执掌国家政权的则是新一代右翼、中右翼欧洲领袖:法国的萨科齐、德国的默克尔,现在又加上英国的卡梅伦,等等。

那么,能说欧洲在“向右转”吗?答案似乎不那么简单。

欧洲发达国家,国内政治中传统左翼与右翼的关系,更多地显现出合作、发展,不再是不共戴天的你死我活,而逐渐成为相互利用、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借鉴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再是简单的轮回、推翻甚至消灭的关系。所以,演变的结果就是很多欧洲国家的国内政治中,表现出来“不左不右”、或者“既左也右”。这方面,作为个人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法国总统萨科齐,作为国家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法国。萨科齐这个法国传统右翼的领袖,两年半以前上台之后,在实行的社会经济政策上,甚至在人事安排上,都脱离了传统上右、左翼领袖登上总统宝座之后的一般作法。以至于忠实于传统右翼的法国政治、经济、社会精英,在不同场合都要感叹:法国还有右派吗?同时,他的这一系列举措,对以法国社会党为代表的传统左翼,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左翼也没有抓住历史机遇、甚至没有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如果说法国左派现在是“溃不成军”有点言过其实了的话,那么,乱了阵脚是肯定的。而且,至少目前,看不到左翼对右翼能够有效地反戈一击的迹象。仅以法国为例,笔者敢断言,如果左翼不迅速改弦更张,不从理论上、从政治设计上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话,那下一届法国总统选举,左翼仍然只能继续甘拜下风。

同样,刚刚出炉的英国新首相卡梅伦,虽出身贵族之家,是英王威廉四世的直系后裔;接受的是伊顿公学――牛津大学这种典型的贵族教育;虽然政治上出道较晚,仍是通过当选议员逐渐成为保守党的政治新星,但他显然不是一个老派的保守党人。有英国媒体指出,卡梅伦提出的政治主张,甚至比工党更贴近普通英国民众,因此深受渴望“变革”的选民爱戴,最终成功拜相。

无论是法国当政的右翼,给对阵的左翼“掺沙子、甩石头、挖墙脚”,还是刚当选的英国右翼有待实践证明的治国方略,相信并非只是政治家的权宜之计、只是策略;并非只是目的在于换取对方阵营中部分人对自己的支持、“安抚”和“拉拢”对方阵营;更非自我否定。这些举动有其内在动力和缘由,这就是对社会潮流的适应和把握。当年,布莱尔、若斯潘们的“第三条道路”如此,今天的萨科齐、卡梅伦同样如此。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同样,有右翼“融合左翼”的例子,就一定会有左翼“融合右翼”的例子,这一定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本报布鲁塞尔6月7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