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爱无疆

2010-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胡晓军 我有话说

31年前,他把补发的9600元工资全部捐资助学;

31年来,他倾尽全力捐赠给困难学子20余万元,超过了他全部工资的总额;

他一生无儿无女,但亲似儿女的学子遍及九州。近两万名学子得到过他的帮助,周围

群众传诵着他传奇式的故事。

他叫蒋国珍,80岁,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的一位离休乡村教师。

1930年出生在渝水区罗坊镇蒋家村的蒋国珍,19岁时在新干县机关参加工作,1953年被派遣到铜鼓县三都小学代教。

1957年,蒋国珍被划为右派,这一年,他27岁,未婚。等到平反的时候,他已经49岁了,白发苍苍,身体虚弱,孤身一人,无儿无女。平反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将国家补发给他的22年的工资共计9600元,一次性捐出用于教育事业。

此后,对家境贫困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资助或奖励,成为蒋国珍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1983年蒋国珍因病提前离休,虽然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师岗位,但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对学生们无私的关爱。他主动与罗坊镇下山桥中学联系,对每学期期终考试成绩前50名者,分等级每人分别给予5元、10元、20元的奖励。对一些家境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蒋国珍开始十几元、几十元地代交学费,让他们得以继续上学。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越来越少,蒋国珍转而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先后在下山桥中学、罗坊中学、下山桥小学、罗坊小学等学校设立奖学金,并通过罗坊镇关工委等单位对贫困学生进行捐助。

对孩子们的捐助,蒋国珍是慷慨的,而对自己的生活,蒋国珍却俭朴得苛刻。

两间旧土房,一张破旧不堪的老床,两床旧棉被,一张旧书桌,旁边一排装满红薯干的土陶罐,几条旧板凳,一个用砖头砌起的一尺多高的燃柴式灶台――这就是这位独身老人的家。蒋国珍的侄女蒋根英说,蒋国珍每月有2000多元的离休工资,在村里收入算高的,可平日里老人把卖棉花、白菜、红薯得来的钱都用于助学,自己每天吃饭的花销还不到1块钱,每天早上用红薯蔬菜加一把米煮成混合饭,就是一日三餐。“改善伙食”唯一的方式,就是每月买一两斤菜场上无人问津的牛肠回来熬油。他买一条毛巾,要剪成两段,分两次用几年。为了省钱,他还学会了裁剪,穿的衣服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缝成。

如今在新余市邮政局工作的敖辛伦是蒋国珍曾资助过的学子。忆及往昔,他激动依然:“当我1988年考取省邮电学校时,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悲痛、忧虑导致左眼失明,家里一贫如洗。就在我迫于无奈、准备放弃求学的时候,蒋国珍老师主动给我写信表示会资助我完成学业,让我在极度痛苦中见到了曙光。以后的4年,蒋老师都按时寄钱给我。每次接到蒋老师的钱,心灵都有一种颤抖的感觉,觉得这不是钱,而是蒋老师的心和血。虽然我的亲生父亲去世了,但蒋老师给予了我像父亲一样的关爱,我能有今天全靠蒋老师的帮助。”

罗坊镇村民胡细莲说:“我女儿廖思思去年从新余一中考到了江西农大金融系,当她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既高兴又难过,因为要面临着昂贵的学费给全家带来的压力。蒋老师听说后来到我家,他说‘你拿录取通知书来我看下’,他看后说‘好,考取大学是非常好的事情,你是不是有困难?你有困难我可以帮助你。’开始的时候我以为他在开玩笑,可是后来他真的把钱送到我家来。这件事让我觉得世界上真的有活雷锋。”

翻开蒋国珍那本发黄的笔记本,可以看到一连串的学生名字和数据:敖辛伦,1350元;皮秋根,3350元;廖小杰,4800元……这些名字和数据并一不完全。31年来的风雨岁月,蒋国珍究竟捐助了多少困难学子,他自己也不知道。

许多的人被蒋国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艰辛助学行为而流泪。但也有些人对蒋国珍的行为嗤之以鼻,说他是个“傻瓜”:自己无儿无女,却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全部给了别人。对于这样的风言风语,蒋国珍往往是付之一笑。他说:“正因为我没有儿女,所以我把天下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儿女。通过他们,我延续了我的希望和梦想。我拿钱供他们上学,也等于为国家作了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