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写假作文可以做得到

2010-06-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人凡 我有话说
天天读《光明日报》,已经读了近60年。经常有新发现,有时还很惊喜。触动过不少感想,也曾经在上面发表过不少论述作文教学和出版方面的文字。

近来关于学生作文的不少说法再次令人思考,特别是有些专家借今年高考作文题指责学生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照,认为因为题目出的不好导致了很多学生写“撒谎作文”。对此,我

感到有必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把有的问题梳理一番。

反对假大空,提倡写真情实感的作文,教育界一直在提倡。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曾经身体力行过,而且还是用科研立项的方法,用教育改革的名义,脚踏实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进行的。那还是我在出版社当总编辑的时候,为了推动优秀图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推动中小学生读优秀图书,写诚实作文,我们出版社和广西桂平市教育局一起在广西区教科所立项改革作文教学,推出了一套《作文篇篇通》,改革的试验点设在桂平市中心小学。后来这套书风行全广西,一直发行了好几年,发行了几百万套。

我们的做法设计得非常扎实,符合教学规律,更切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诉求。具体做法是每次作文时,不是老师布置了题目,学生拿起笔来就写,两节课完了就交卷(老实说,这么短的时间要求写一篇文章,就是叫大人们写,也不容易。不信,你试一试),而是教师预先准备同样范围、同等水平的文章,作文课上印发给学生点评。第一,要求找到文章的“闪光点”,并说明它为什么好;第二,找到文章的“修改点”,指出它的毛病,并修改它;第三,说出文章的“特点”,说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理出这“三点”后,同桌互相交流。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同桌互相点评对方作文,要求像老师一样,用红笔评点、修改,还要写出评语。这一下可热闹了。互相交流时,争论不休,尤其是指出“修改点”,指的不准,改得不好,互不服气,往往争得不可开交。课堂上人声鼎沸,老师乐观其“乱”。这才是真正动了脑筋,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往往放了学,学生还在争论。课本上要求写的作文题,学生课外写,下一次作文课上互评、互改。这样,根本不用老师督促,学生自然会在争论中动手、动脑、动口,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假大空,总会逃不过学生的“法眼”,都会被当成“修改点”改掉了。当时我们的理念是:“作文是我自己要写的,不是老师要求我写的。”“好作文是自己改出来的,不是靠老师帮改好的。”“学会修改好作文,是一辈子管用的大事。”

搞了这个实验项目,桂平中心小学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尤其难得的是作文从此追求务实、求真、求创新。全广西很多学校去取经。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先后专门去采访报道过。从那时到如今,桂平中心小学还在坚持这种作文教学法。后来我到了北京,又和北师大附中语文组邓虹老师一起试验过。她的方法更带科技含量,在校园网上师生互评、互动,带动家长也参加进来了。《光明日报》曾专版报道过邓老师的作文教改,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出过邓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的作文互评、互改集。邓老师教的是高中毕业班,是在高考应试的紧张阶段进行的。其勇气,其价值,其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含量,实在不待多言。这“三点作文法”,不仅能在广西那样的基层农村小学实践,也能在北师大附中这样的首都名校开展,它的普遍意义,自然也不言自明。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作文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表征。能写一手好作文,是一个人极有用的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是人的生存能力,是人的生命样态,是人的生活本领。中国一千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极端一点说,就是训练写出一手好作文。反观当下的中国作文教学,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传统的作文训练,而且也抛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探索的作文教学宝贵经验。这双重抛弃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双重黑门”。从“Q版语文”到“零分作文”,出版界又添乱,表面光鲜、内里花哨,过度张扬个性,思想和形式二元对立,二律背反,作文教学更陷入了双双脱水。作文假大空,成了时代之病。作文之伤,成了教育之伤,成了社会之痛。有良知的人们,宁不伤痛乎?

(作者系资深出版家、广西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