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看文明•学先进•赶一流

2010-06-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王敏 我有话说

“世博之行使我开阔了眼界,更让我意识到,如果不主动了解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就是井底之蛙。世博是很好的课堂。”全国劳模、宝钢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工程师王军向记者这样描述世博之旅。

6月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千名劳模参观世博会”活动拉开序幕。首批来自安徽、西藏、青海、黑龙江、河南、陕

西、上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名劳模和世博会“亲密接触”,感受最先进的文明、最顶尖的科技和各国劳动者最杰出的智慧和才华。

黑龙江团的邓庆安是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邮政局的投递员。来之前他激动得两夜都没有睡好觉。“每次送信时多帮村民跑个腿,大家就对我格外热情,包谷熟了,非要喊我去家里吃。没想到,我一个临时工能当上劳模还能转正,还能来看世博会。”他说,感谢党和国家如此关爱劳模,让他觉得自己付出的还远远不够。

徜徉在世博园中,劳模们亲身感受与赞叹世界各国的科技与文明。来自黑龙江省双鸭市宝山区育星小学教师于秀英,用微型摄像机细心地录下奇特的场景,记录赏心悦目的世博旅程。“我的学校比较偏远,有600多名孩子,主要是矿工的孩子。我是学校和矿里第一个来看世博会的,我要从头到尾都录下来,回去让孩子们都知道世博会是什么样的。”她说。

在风格迥异的场馆边,河南团的杨红雷最喜欢看各种管道如何设计、焊接。这位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的电焊工说,“场馆真漂亮,焊接的技术非常严格,制作也很精良。”杨红雷告诉记者,在世博现场他看到了差距,要认真学习,今后工作更加精益求精。“工人现在要懂技术、懂知识。我不仅要自己干好,还要带动身边更多的人,把现代科技运用到工作中。”

在中国馆,栩栩如生的《清明上河图》让劳模深受震撼,留影、凝视、体味,参观的队伍一度停滞不前。年龄最大的王聚才来自河南,78岁的他干了一辈子路桥建设,看着这幅画,他向记者感叹祖国的强大和科技的先进,“没想到有生之年能够见识到‘活’的画,画中人能走能动,一眼就能看到历史。”

连续5次获得全国劳模的上海港“抓斗大王”包起帆,站在浦东世博园的白莲泾码头感慨地对记者说,这里曾经是他工作20多年的地方。“你们看,船舶馆所在的地方就是江南造船厂原址,世博园记载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繁荣的点点滴滴。”包起帆兴致勃勃地为同行劳模当“导游”。“世博会是展示人类高科技的最大平台,年轻人特别是青年职工应该多到这里看看,一定能从各种先进技术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并用于自身的技能提升和发明创造中。有一天,这些‘科技火种’必将点亮中国未来的技术之光。”他说。

来自安徽芜湖县良金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劳模杨良金,虽然小学都没毕业,但多年来他坚持学习,培育、改良出多种水稻、油菜种子,并被南京师范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世博会上我看到很多先进的技术很吃惊,我们要善于学习这些技术。”他还向记者透露,他即将赴捷克去讲学,和国外专家一起研讨培育改良种子,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除了参观世博会,首批200名劳模还乘坐磁悬浮列车,参观东方明珠等见证上海城市发展的地标,并在位于江苏常熟的全国劳模休养基地休养。据了解,尽管活动不过短短几天,为了确保活动成功,上海市总工会早在10个月前就开始了准备工作,多方联络协调,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仅参观路线就设计了5套方案,并为劳模详细制定了参观攻略和活动手册,为劳模发放胸卡、旅游帽、雨伞等。

据悉,除千名劳模参观世博会外,全总还将组织2000名劳模前往北戴河、青岛等10多个劳模休养基地集中休养。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一切成就,也创造了和谐创造了美。”全总有关负责人表示,世博会迎来劳模团,不仅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劳模的关爱,更唱响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劳模精神将鼓舞着一代代建设者努力奋斗,为建设最美丽的家园和最美好的生活添砖加瓦。(据新华社上海6月1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