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荧屏相亲,守住道德底线

2010-06-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曹建文 周华 李海秀 殷泓 我有话说

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到上海东方卫视《百里挑一》,中国电视节目一夜间仿佛进入了“相亲时代”。“相亲热”背后无疑有惹眼的收视率和巨大的“相亲市场”。专家认为,面对“相亲热”,媒体要承担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神圣社会责

任,广大受众和管理部门要保持警觉,加强监督。

“相亲热”敲响三个警钟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相亲热”相的不是“亲”,而是收视率。目前,电视相亲节目可以说是到了泛滥的地步,为我们敲起了三个警钟:

一是一些电视从业人员,包括策划、表演、制作,甚至一些电视审查、主管领导,没有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甚至到了美丑不分、以丑为美的地步。以丑为美表现在相亲节目为了吸引眼球,追求高收视率,引导了一股拜金主义、拜权主义之风,甚至以性的挑衅污染人的感官,污染人的心灵。电视是重要的媒体,电视人的堕落很可怕,对民族、对社会都是很大的侵蚀。

二是要冷静思考电视管理、电视经营。目前,收视率被看成是媒体的生命,收视率至上导致相亲节目低俗化。政府、行业主管应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据了解,现在电视收视率的取向很狭小,全国13亿人口,样本户只有四五千,这种调查只代表了一部分受众的爱好、趣味和格调,并不具有权威性。以部分代表全部是不尽合理的。很多电视台以收视率判断、决定节目的好坏,形成了对全社会的误导。“市场往往排斥价值”,收视率往往带有假象,不能决定电视节目的好与坏,更不能决定一个节目的生存与否。有关主管部门要科学判断,应更看重节目的文化价值。

三是广大受众要有自律,作出清醒判断。不要在电视中追求感官刺激,要看好的节目,自觉抵制不好的节目。电视的底线一定要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人都要负起社会责任

郑水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相亲节目中嘉宾的言论引起社会的反响,也说明了一些媒体淡化了社会责任。当今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对传统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媒体扮演着社会价值观、主流文化的引领角色,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传递与传承先进文化,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达100分钟。电视收视率调查显示,在晚上黄金时段,4至14岁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1套的平均收视率2002年为3.5%,也就是说仅这一个频道在这个时段就有约833万未成年观众。节假日收看电视的儿童还会更多。由于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的互动、互联,媒体的叠加放大效应更大,媒体更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主流、健康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塑造者。

相亲节目中出现的低俗之风、雷语不断,与媒体从业人员的修养、道德品质高低有关。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节目中能甄别好坏,当嘉宾出现不良言语时能以正确的态度和语言引导嘉宾。

政府部门要更加科学地认识传媒规律,把握规律,对不同媒体的功能进行科学梳理,加大对主流媒体的财政支持和科学管理。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寻找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思考这个问题。人人都要不断提高文明程度、文化素质,展示人性真善美的光芒。

为相亲类节目划红线非常及时

汤兆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相亲节目之所以能在神州大地火起来,有其社会基础,可以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当前,正在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在提升广大市民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会加大年轻人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压力,相对限制他们的社交圈子和择偶范围,导致交友难、择偶难。与此同时,相亲类节目本身所具有的公共话题属性,对相亲的对象,人人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人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偏好,从这个层面而言,相亲类节目同时也还具有私人话题的特征,如果格调低下,就迎合了一些人的“八卦”心理。一个既具有公共话题属性,又具有私人话题特征的节目,从题材上满足了各阶层观众的需求,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并不出人意外。

卫建国(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作为一名伦理学研究工作者,我对现在相亲类节目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现象深感忧虑。相亲类节目,都是由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电视台举办的,并且有着较高的收视率,越是这样的节目,越不能戏谑弱势群体,不能刺激观众的神经,更不能挑战社会的伦理尺度和道德底线。个别相亲节目,表面上是相亲交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公然造假的舞台,各色人物借嘉宾身份以出格言行捞取“名利”,金钱至上甚嚣尘上,炫富拜金肆无忌惮,道德操守被肆意践踏,个人隐私遭公然窥视。

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规定,为各类相亲类节目划下红线,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及时的举措。在全社会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作为拥有公共资源的各大电视台,不仅要做社会道德底线的坚守者,更需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做正确婚恋观的践行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

引导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

丁娟(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形形色色的电视配对和网络征婚,是择偶的新方式,也是现代传媒和科学技术与择偶方式的碰撞、结合,体现了择偶方式的多样性,其本身没问题。问题是相关人员要理智、负责并慎重地对待,而不是只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官效果。电视上的速成配对,有明显的作秀成分。这就值得反思:节目传播的一些观念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傍大款或富二代省去很多自己奋斗的时间等等正在误导年轻人。很多年轻人都希望婚姻美好,但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生活观等要一致才能一起生活得长久。我觉得现在的相亲类节目宣传正确婚恋观的力度不够,注重形式上的东西多。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一时配上了,其实性格也未必合得来,掩盖了很多问题。历史反复证明婚姻要有感情基础,古今中外的事例不胜枚举。作为女性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能忽略自身发展和价值的体现,唯此才能实现爱情的平等和持久。

作为媒体和网络在做相关节目时必须正确导向,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的形象负责的态度,引导经得起推敲和生活检验的健康的生活观,而不是单纯追求收视率。

李文道(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心理学博士):这类节目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成长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有些言行对成年人可能影响不大,但对青少年却可能造成莫大的影响。眼下,青少年当中拜金主义倾向严重,这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关系,也有媒体的不当引导。

从个别相亲类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时下很多年轻人都想找个有钱的对象,从此衣食无忧。年轻人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依赖他人的基础上,那就是畸形和错误的。对于很多青少年而言,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很大的原因在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很多家庭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了或刻意或无意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了物质第一的思维,从而影响了孩子到青年时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氛围。

《非诚勿扰》节目现场。(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