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疆首次监测天山北部荒漠物种

2010-06-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鸟类增加

◆跳鼠减少

◆鹅喉羚恢复

◆大芸难见身影

本报讯天山北部广袤的荒漠戈壁里到底生活着多少野生动物?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开发对它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承担,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所、兰州大学、南京环境科学

院、北京师范大学以及新疆科研、林业、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天山北部荒漠物种资源监测》项目,经过2年多的野外监测,基本掌握了这个区域部分物种的基本信息。这也是新疆首次系统开展荒漠物种资源监测工作。

监测显示,这个区域鸟类比20年前多出61种,一些旅鸟成了留鸟;荒漠里原本随处可见的跳鼠却难觅踪影;20年前常见的雪莲、贝母、大芸等野生药材,由于乱采滥挖,已极为稀少。

马鸣研究员带领的项目累计行程25515公里,完成样线调查623条次,共调查到包括百灵在内的160种鸟,比1989年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调查出的鸟类多出61种。马鸣注意到,黄鹂、翁鸟、欧亚鸲等,都是近年来新疆新记录到的鸟种,并逐渐在新疆成为“繁殖鸟”或“留鸟”。马鸣分析说,欧洲鸟类甚至热带鸟类扩散到新疆,均违背了鸟类原有的迁徙规律。“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也有可能是原栖息地人为开垦、过度使用农药导致的。”

让李维东研究员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和助手在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荒漠准备了300副铁板夹、15个活捕笼捉跳鼠,但从去年2月至今,这个区域没有夹到一只跳鼠。李维东研究员10年前曾和德国柏林科技大学在此开展了一项合作项目,那时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非常多。跳鼠突然“失踪”,李维东研究员分析,这可能与当地做过的药物灭鼠工作有关,也可能与曾有人收购跳鼠有关。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近年来大力度的围栏封育等措施,这个区域荒漠灌木林得到了较好恢复,给大型哺乳动物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调查发现,鹅喉羚数量增长稳定,在15公里样线内数量维持在7到12只。

20年前曾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里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副站长马健说:“那时候这里大芸到处都能见到,现在却难得一见了。”他带领的小组在这里监测到植物42种,大部分为短命和类短命植物。其中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植物只有9种,如梭梭、淡枝沙拐枣等。

新疆之前从未系统做过荒漠物种监测,因而对荒漠物种的动态变化很难了解。但2年的普查还是让项目组感到,矿产能源开发已经给当地的环境造成巨大变化,干扰日益加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