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端午诗歌与中华民族精神传统

2010-06-1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文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社科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学评论》编委、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人物摄影:郭延冰)

蒋寅

《离骚》(节选)

战国・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点评】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也是第一位与我们日常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我在还没听说过《楚辞》的髫龄,就已知道,用小网兜在脖子上挂一只鸭蛋,有喷香的粽子吃,还听说划龙船的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后来则知道,这一传说见于古书记载起码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艺文类聚》卷四)民间更朴素的传说,则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到江里喂鱼。至于龙舟竞渡,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同上)历史上能被人们如此珍重并纪念的人物实在不多,因为能以国家和人民为重,坚持清明正直的政治理想的人本来就不多。在这不多的人里面,能凭自己的诗歌直接宣明自己的磊落志节而无须依赖史家传述的,就更少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离骚》就是屈原的精神自传,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开明政治的热切向往,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深刻绝望,无不抒发在这首长诗中,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震撼,并景仰其峻洁的人格和不妥协的批判精神。《离骚》的精神力量,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会过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支撑了华夏民族的脊梁,激励无数有良知的人抬其头颅,挺其胸膛,不惜一死与黑暗势力抗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统的一个源头。 

《竞渡曲》

唐・刘禹锡

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事见《图经》。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鬣动,??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末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鲛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点评】永贞元年(805)底,积极参予革新的刘禹锡因变法失利而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滞留当地十年。同样的流贬经历和地域,让他对屈原的作品和事迹产生强烈的共鸣。这首《竞渡曲》记述了朗州赛龙舟风俗的来历和热闹场面。关于龙舟竞渡的缘起,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四曾辑录了一些古书的记载:“刘异《事始》云:楚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荆楚岁时记》云:旧传屈原死于汨罗,时人伤之,竞以舟楫拯之,因以成俗。《岁华纪丽》云因勾践以成风,拯屈原而为曲是也。”刘禹锡诗序也被郭氏所采录,因为他引据当地《图经》的记载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说竞渡起于武陵(即朗州),二是提到舟子划桨时喊号子都叫“何在”。他认为这是为屈原招魂的习俗的遗留。

诗按内容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四句写赛龙舟的时间、地点及由来,说明其起因是纪念屈原;第二段八句写整个竞渡紧张而激烈的场面;第三段伴随着议论,描写观众云集的热烈情绪;最后两句以赛毕人散结束。通篇的节奏和韵律随着竞渡场面的展开,以两句转韵隔开四句转韵,造成节奏的变化和张弛。在并不太长的篇幅中,既有热闹气氛的渲染,也有人物神情的细致刻画,并寓人生体验的哲理于即事的议论中,内容不可谓不丰富。结联以曲终人散的冷寂,揭示世事繁华背后的落寞意味,寄寓“逝者如斯”的感叹,使此刻的自我与千载上的孔子和屈原达成精神的交融与沟通。诗造语虽平淡,意趣却极渊永,一种历经沧桑、欲说还休的况味尽在不言中。

《端午感兴》

宋・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点评】文天祥的经历同屈原有极相似之处,秉赋过人,状元及第,临危受命,上下倚重。他的不幸不在于怀才不遇而在于生不逢时,到他受命秉国之际,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已无可为。眼看神州陆沉而束手无策,我们不难想象他的焦虑和痛苦。毕竟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大厦将倾非独木能支,当亡国的危机感日益迫近时,文天祥孤立无助、无奈且无力的感觉常激发为愤世嫉俗的悲哀。如果说身为朗州刺史的唐代诗人刘禹锡还能与民同乐,在水边搭个帐篷,自己充任竞渡的裁判长,那么到文天祥的时代,那锣鼓喧阗的赛龙舟就只能给诗人带来类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愤慨了。在文天祥《端午感兴》七绝中,屈原沉江的五月五日完全成了与主辱臣亡的家国之恨相联系的日子,那在刘禹锡诗中详细描写的赛龙舟也成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式的“儿戏”!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心境下,诗人们对同样的事件和现象会产生很不同的感觉,形成不同的判断。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首端午诗词都是与特定语境相关的一个独特文本。这在后代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