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口择校缘何静悄悄

2010-06-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魏月蘅 王晓樱 我有话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招生季节。按惯例,又该是家长拼命为孩子择校的时候了。可今年的海口静悄悄,用海口教育局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王涯燕的话说:近年来,随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共享,校际间差距在缩小,辖区内有了好学校,谁还非要把孩子往远处送?往年这时候,我们手里的“条子”一大把,今年明显少了,这说明家长感到了教育

趋向公平,看到了学校的变化。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上,海口着着实实砍了“三板斧”。

一板斧强校弱校“捆绑前行”

长期以来,令教育主管部门头疼的,莫过于声誉好的强校生满为患,声誉差的弱校门庭冷落。被称为海南领军学府的海口25小学,生源爆满,不管校长怎么推,班容量总是控制不住,以至于教室里第一排学生的课桌几乎顶到了黑板底下。而与之相距不远的白沙门小学却因生源不足而束手无策。本该属于其他辖区的划片生早早把户口托人转到了25小门下。座落在琼山市区的琼山一小、二小、三小、五小每年招生也都要遇上头疼事:明明辖区片内没有那么多招生数,可每年总要涨出近百人,原来周边琼山区农村的孩子家长凭在辖区片内租房一年以上的证明也来报名。这样导致周边农村小学生源萎缩,难以支撑。“一头沉”的择校事实,反映出教育严重失衡的现实。

从2007年起,海口本着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的原则,出台捆绑式保证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招。即一所强校与一所弱校、一所城镇学校与一所农村学校“捆绑”前行,体制上一对学校设一个法人,一位校长;师资上,两校通融,一位教师两校任课;教育教学,一个制度管理,一个模式运转。有关教育管理部门还设立了奖励基金,对帮扶弱校的强校和帮扶农村学校的城镇学校定期考核。对获得第一名者给予奖励。

2009年,属于白沙门小学辖区片的学生高高兴兴地来校报名,他们再也不用费尽周折转户口了。家长们说:现在白沙门小学和25小没有什么区别。意想不到的是昔日人气很旺的琼山区四所城镇小学从去年起竟出现了生源流失现象。每所学校都有几十名学生转回农村小学,他们的家长也退掉了在城镇租住的房子。原因是眼下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了,让孩子回家念书图个舒服。

二板斧名校长流动轮岗

在海口,哪位校长干出了名,哪位校长就要流动轮岗了。因为名校长的概念在海口最实在也最实际;校长为任一方,你把学校治理好了,打了翻身仗,学校有了声誉,你就是名校长。从2007年起,海口实行名校长流动轮岗制,这一措施激活了基础教育一潭死水。

今年45岁的汪娟是2003年应海口面向全国招校长来海口9中任职的。当时的9中以学风校风之差而远近闻名。许多家长用“不好好学习让你进9中”来吓唬孩子。汪娟就任校长后治差治乱,狠抓教学改革,硬是把一个落后校提升到学生中考成绩满分者居全省第三的名校。2009年汪娟被流动轮岗到海口4中任校长,一年来,她以德育教育为切入点,以教学生做人做事为突破口,改变了学风和校风,家长们都说,孩子变了,变得懂事了可爱了,老师们也说,学生的精神面貌好了,上进心活了,学习有劲了!

在秀英区永兴中学当了6年副校长的王绥联2009年被流动轮岗转到了秀英区兴海学校。在永兴中学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让王绥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他发现兴海学校的教师很少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培训,于是便创造条件,让教师学习、进修、开阔视野。同时,学校建立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设立了教学开放周,请专家、同行及家长评课,这些措施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思维活跃了,学生爱读书了,兴海学校和永兴中学一样,在全区农村中学评比排行榜上一个劲地往前跑。

名校长流动轮岗让校长们有了成就感,他们说,能被轮岗,等于领到被领导和社会认可的金奖。

三板斧全市拉平教育距离

海口秀英区共有86所中小学,其中农村学校占了85%,相对于海口市其他三个区而言,秀英区属于教育薄弱区。从2007年起,海口举全力治弱。采取的措施是:其一,作为全区一号工程,区领导班子实行“三走近”,即“走近学校、走近课堂、走近学生”。区委书记、区长带头听课,区委区政府干部划片承包,下校调研,找问题,定措施,出结果;其二,对全区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撤并了32所百人以下生源规模的学校,新建改建了农村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其三,实行师资全员岗位培训,聘请北师大及省内名教师讲课、评课;其四,从资金上倾斜,将国家课程改革实验项目落户,在秀英区,带动全区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其五,针对农村英语师资匮乏,英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培训一批兼职英语教师。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项指标的教育教学评估检验,秀英区赶上来了!2009年该区农村中学总合格率、总优秀率及综合评估指标在海口市均排列第一;近两年,该区小学合格率每年增长六个百分点;该区永兴镇永兴中学中考满分成绩者在全市排名第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