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传承:城市更新的不竭之源

2010-06-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余传诗 庄建 我有话说

论坛扫描2008年,地球上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回望历史,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比例是2%。100年后,这一比例也不过只有13%。但到2007年5月,全球有一半人口已经在城市居住。全球性城市社会的到来竟是这样的步履匆匆。

今天,城市的快速更新被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传承、精神

体验、人格满足,却日渐式微。我们忽视了文化,但文化却不可改变地承担着社会发展中的基石作用。文化部部长蔡武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没有文化的城市就不再是一个城市。”面对城市更新对文化传承造成的困境,面对城市更新对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冲击,面对城市更新对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上海世博会以“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命题,邀请世界各国专家汇聚古城苏州,贡献各自的智慧,共同破解世界难题。

文化遗产:现代城市完美基因

敦煌莫高窟、埃及金字塔、古琴艺术、伊朗音乐“拉笛夫”……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精神价值,构成现代城市的完美基因。

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很好地传承和发展。如何寻求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平衡,成为全世界各国及其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弗朗切斯科・班德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

现在全球范围内有891个遗产地址,其中250个左右在城市。有些城市在保留和发展方面没有做好,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其背后的驱动力。我们不能把经济开发的位置放得太高,而是要找到一些平衡点,一方面是做好保护,另一方面是发展,即既达到文化遗迹的保护又达到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保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期的真实性和原初性,把它的核心价值保护好。

陈燮君(2010年上海世博会顾问,上海博物馆馆长):

怎么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人类认识本身也有发展的过程。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我有三个观点:一是让城市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和文化塑造,为城市发展提供深刻而独特的精神资源;二是让工业老厂房在创意产业的保存、运用中重生,迸发出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三是让博物馆的角色从记录者和展现者走向参与者和推动者。

尚长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昆剧、京剧等古老的戏剧种类,时隔几个世纪,仍能引发共鸣,让人们深深浸润于美妙的艺术享受中。这是因为我们从传统中走来,身上、心中无不带有传统的印记。而传统正是我们面向今天、走向未来的基点和底气。相信通过对优秀传统弘扬和提升,并与现代市场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和谐中谋共处,城市的文化才能在拥有亮丽的同时拥有一份深沉,在拥有时尚之轻灵的同时拥有一份厚重。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生命之源

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城市发展绝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改造,而是涉及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等多方面的调整与变化。努力把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变革,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资源和文化产品、整合进当代城市的文化发展体系,城市才能在新环境中获得新生命力。

厉无畏(全国政协副主席):

综观全世界,国际上所有有影响的大城市,无一例外都是创意产业集中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以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闻名世界。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都跟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创意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多元的精神需求,也挖掘和拓展、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所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丰富、越多样,创意产业的发展就越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创意产业也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约翰・霍金斯(霍金斯事务所董事长,全球创意产业增长的领军人):

每个人都需要创意。因为创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激情。在其间,我们需要变革,我们需要学习。我们的想象力与生俱来,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来充分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管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会去模仿一些成功的经验,会把这些成功的经验融于一炉,在这个过程当中学到很多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创意。

吴建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

在新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艺术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创作灵感,而且可以开阔创新思路,引领我们找到一条附加价值更高、环境更友好的新路。上海顾绣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具有绘画艺术灵魂的刺绣。受顾绣影响的有上海浦东的三林刺绣。三林于2005年成立绣庄以来,已形成了当地知名的民俗文化产业,每年营业额高达千万元。有一个时髦的词汇叫“低技术”,低技术不是无技术,而是突出手工艺等传统艺术。在很多人对技术依然顶礼膜拜的今天,提倡“低技术”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具有投资少,零排放等功能,不仅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就业,而且有利于传承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文化多元:城市活力常青之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提出,“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创建出一个全球生态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是生态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从1972年,联合国发布关于文化保护的国际公约,到2003年通过对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的相关决定,再到2010年联合国大会讨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生态文化”概念的萌生就这样记录在人类认知的思想之途中。

杜维明(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哲学与儒学研究首席教授):

城市的特点是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高度集中,各种健康和不健康的因素互相碰撞、激荡,释放出极大的能量,为知识人提供了各种发展的空间。只有在这种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文学家和哲学家才能创造出多元、多样的价值。

毫无疑问,上海世博为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各显灵通的新世界提供了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这种对话是通向人类和平相处的必经之路途。“五四”以来中国的精英,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塑造是开放的心理,是多元的考虑,同时有非常深刻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世博的中国馆就把这个非常深刻的理念体现出来。

曾德成(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局长):

多元文化是香港一个鲜明的特点。香港有各种节日,有多个种族的节日,当然最大的节日是中国的春节。文化多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构成了香港人的特殊身份。当然,我们说多元文化并非是各式各样的平均划一,还是有主体的,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期多元文化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未来香港的多元文化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融合地方文化,又具有世界性。

杰弗里・马基瓦(肯尼亚内罗毕市市长):

在肯尼亚内罗毕记录在册的有超过45个民族,这其实也是我们整个国家的一个缩影。城市管理者的市长,通常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民政服务上面,常常忽略了文化。我们要问自己,应该做什么才能确保这些多元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发展?城市应该消解那些会在居民当中造成隔阂的因素,关注那些能够使市民团结起来的因素,宗教信仰不应该是阻止人民团结的因素,我们尊重所有的少数民族的语言,这也使得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城市能够很好的繁荣。

下图均为本报记者庄建摄

亚洲馆区夜景  风格各异的展馆凸显各国多元文化。本报记者童怀摄

以非洲木雕为装饰的安哥拉馆张扬民族特色。

南非馆外的曼德拉画像诉说着世界和平。

加拿大馆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城市建设理念。

[值班总编推荐] 维护教育公平需要久久为功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值班总编推荐] 【院士谈科技自立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