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放鸟笼

2010-06-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志学 我有话说

台湾诗人非马写有一首名为《鸟笼》的诗。我第一次读到它,便被它吸引住了,历久不忘。诗只有三句话。为了达到于平缓中显惊奇的效果,作者为读者提示了一种阅读节奏,这种提示表现在他对诗的排列中。原诗是: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

我领悟了作者的用心,我知道此诗不能以太过连贯的语气快速读

出,而须放慢节奏,多停顿地读出。我曾在一个集体场合朗读此诗,当时我先声明这首诗很短,所以听者显出一种耐心,屏着呼吸都在注意听我念出的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等我读完此诗,听者感到一种意外,他们说以前还真的未曾注意过这首诗。显然,当他们听我读到“把自由――”时,就往下想着,等我读出“还给鸟”。但是,当听到“鸟”字后面还有一“笼”字时,他们感到了惊奇。我知道,这惊奇是因作者破坏了人的思维定势而带来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陌生化的方式。新鲜的思维和表达像一把尖锐的锥子,扎入了人那惰性的血,于是,一首有创造力的诗诞生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试想,如果写成“把自由还给飞鸟”,可以说那并不是诗,因为那是尽人皆知的道理;而且,如果那样写,即使全诗只有寥寥数语,也令人感到并不精练。而现在作者这样加了一个“笼”字,虽然只有一字之多,却化腐朽为神奇,不仅使之成为一首令人思索的诗,而且并未让人感到有文字上的繁冗。我们会感到,此诗前面的平缓和漫不经心正是一种铺垫,你越品读,越琢磨,便越觉得此诗有道理,有趣味。

作者如此写作,并非故作惊人的奇特之语,而是有着深刻用意的。试想,鸟笼使鸟失去了自由,但鸟笼就一定轻松自在吗?被囚禁的人不自由,但囚禁别人的人就没有紧张感吗?被束缚者不自由,而束缚他人者就没有精神负担吗?为人管制不自由,但管制者就没有压力吗?受人监视不自由,而监视者就能步入超脱逍遥的境界吗?

某种意义上讲,鸟笼比鸟更不自由。无产者是无所畏惧的,因为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在斗争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而一旦牢笼被挣破,牢笼的失落感与愤怒状可想而知。鉴于此,非马启发“鸟笼们”解放思想观念,要辨证地理解自由,不要以为失去自由的仅仅是飞鸟;放走飞鸟,或许首先解放的正是自己。非马的提示,不知是否有助于治疗“鸟笼们”的精神症状,能否使他们消除在一定情况下常会出现的紧张、焦虑、失落和不平衡情绪。

事实上,诗不过是诗,它的价值往往仅在于启示,而其“行动价值”则很难见到。尤其悲哀的是,阅读非马《鸟笼》一诗的人,恐怕多是飞鸟,而不是鸟笼。这样,即使非马好心地要将自由这件好东西赠予“鸟笼们”,怎奈“鸟笼们”却是不予理睬和接受。如此看来,非马的《鸟笼》所呈示的不过是一种想象、一种理想、一种幻影而已,而现实依然故我。为此,请允许我对非马的《鸟笼》和诗一首,如下:打开笼门让鸟儿进去嗵地一声关门把禁锢送给飞鸟

自由本是鸟笼也应该享有的,所以非马原诗里写放走鸟儿是将自由“还给”鸟笼;而不自由本是非鸟

不应受到的待遇,所以我在《和诗》里说飞鸟的不自由是鸟笼的强行“送给”。可叹的是,强行“送给”已成为一种被人习惯了的普遍现象,而希图“还给”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如果说非马的原诗是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我的《和诗》则是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现实不如想象美丽。我并不是在渲染悲观情绪,展现理想图景固然具有无穷的诱惑力和鼓舞力,但描摹现实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批判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和诗》与非马的原诗可以说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