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欣赏历史,还是欣赏演绎

2010-06-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姚晓丹 我有话说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创新才能在高度竞争的市场里站住脚

拍摄者一方面应谨慎,一方面不能过于拘泥,公众也要有平常心,名著改编有成功有失败,优胜劣汰,最终都不会影响名著在历史上的经典地位。

我给新《三国》打80多分,它在精良程度上远远超过老版三国,还创造性地添加了一些对人物的思考,如曹操等,吸引了不少人观看。对于过去尊蜀汉的正统观念是个超越。《三国演义》的故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怎样做到有新意,是个难题。

既要吸引观众,又要适度,不能超过观众的承受范围,现在看,新《三国》还是达到了这个目标,不过不失,它在一些情节的把握上稍大胆,但大胆是有必要的,老版的《三国》不如老版《红楼梦》那么成功,给新《三国》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空间。

我认为87版《红楼梦》是最成功的翻拍剧。对于历史剧的翻拍,我的看法是,首先脉络不能差别太大。观众的选择很多,可以看原著,也可以看电视剧,还可以看小人书,这种超级经典的名著,大家有不同的解读,但一定要掌握“度”。在人物性格、人物判断方面可以有自己的考虑,如新《三国》对曹操正面化的处理,引起了一定争议,但是它并没有造成很大冲击。其次必须有新东西,吸引人关注,吸引年轻人去看原著。对于历史剧、名著的拍摄是常态化的,过几年可能就有新的作品出炉,必须有创新才能在高度竞争的市场里站住脚。

拍摄者一方面应谨慎,一方面不能过于拘泥,公众也要有平常心,名著改编有成功有失败,优胜劣汰,最终都不会影响名著在历史上的经典地位。

二月河作家:

历史剧改编应尽量尊重原著

打打闹闹的戏说剧我们暂且不论,历史剧对于年轻观众除了吸引还应该引导,而不该一味取媚。应该想一想,我们希望年轻观众关注历史剧,究竟让他们欣赏什么?是欣赏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还是欣赏我们的改编?

我并没有完整地看过这部剧集,相信编剧费了很多心思。就目前很多舆论看来,大家对这部剧的主题格调有一些看法。但是作为翻拍剧来说,珠玉在前,按照一般规律,除非剧集比老版好出很多才能为人接受,这也是翻拍剧的压力所在。

目前越来越多的经典名著被重新搬上银屏,一方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很多历史剧改编不是十分严谨,对于新版《聊斋》的改编,我就不能接受,比如里面的人物对于一夫一妻制竟然十分认同。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不可能的,编剧对于当时的制度理解十分偏颇,也会误导观众,削弱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意义。

历史剧改编尤其是名著,应当尽量忠实原著,除非在不得已时、原著有巨大漏洞时再做适当改编,但应该标明。目前历史剧改编的随意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但显示不严谨,更说明原创能力的薄弱,混淆读者对历史的感受。

剧中展现的当时的历史、人文、社会生活,都应该更多遵照原著、遵照历史原貌诠释,让读者对那段历史有完整的了解。有人认为这样可能不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打打闹闹的戏说剧我们暂且不论,历史剧对于年轻观众除了吸引还应该引导,而不该一味取媚。应该想一想,我们希望年轻观众关注历史剧,究竟让他们欣赏什么?是欣赏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还是欣赏我们的改编?

我认为,历史剧要做到两条,一是历史真实,二是艺术真实,要尊重历史原貌。但是比如杨贵妃平时梳什么发型,如果历史上没有记载,作者应该有自己的创作。在《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电视剧中,观众之所以对《水浒传》认同较多,原因就在于《水浒传》十分重视原著,尽管大家对于宋江招安有些不满,但也是对《水浒》后传的不满,与电视剧无碍。

对于历史剧说“现代话”,如果让我来编,可能亦不能完全避免,我们对明清后语言有些了解,对于汉前后语言的了解不多,且都是从史、传、文言转过来的,生活中对话不会像君子国一样,“请教先生:酒要一壶乎?”高澄骂北魏孝静帝“朕,朕,狗脚朕!”这是鲜活的例子,但是太少了,没有参考。一方面应不走大意,让现代人看明白,另一方面,要尊重历史,掌握史实,现代的观众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当时那个时代,越是历史的就越是现实的。

王德岩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不反对名著改编加入新解读

我认为《西游记》、《三国》往游戏方向发展,争取新观众,是一条很好的路。《西游记》就很适合,这是人一生的缩影:总要拜师求学,总会向往自由,年纪大了,总要有份工作,但是并不是结束,有九九八十一难在路边等着。

我给新《三国》打60分,我觉得主要原因在史料选择不当,尽管《三国演义》原著对史料也是有选择的,有详有略,并不是完全的三国原貌,但应注意,原著对材料的把握是老百姓的选择,是很多年来的评书、演义、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精华整合。比如“温酒斩华雄”、“桃园三结义”等。

当然,原著里也有糟粕,比如猎户刘安为了招待刘备吃饭把妻子杀了取肉等情节,电视剧的拍摄应有取舍,不能完全按小说来。

我认为新《三国》有两个特点,加曹操戏,加女人戏。加曹操戏打破传统的正统观,不认为姓刘的才是正统。实际上曹操家族是三国时代文化的最好代表,同时唯才是举,很多做法都是很好的;在古典名著里,能够抵御女子诱惑的才能称为好汉,除了《红楼梦》以外,大多以畸形的视角看女人,或者仅仅是成就大业的工具。加曹操戏、加女人戏,新《三国》方向不错,但却往生活剧方向,往娱乐新闻里加。尤其是貂蝉一角处理得很不高明。貂蝉是一个悲剧角色,可以有很多内心戏,冲突、矛盾,本是很出彩的改编,但最终回到了“红颜祸水”的老路上来。

我觉得名著翻拍里,最成功的是老版《西游记》,把传统走向极致。我不反对名著改编加入新解读,我认为《西游记》、《三国》往游戏方向发展,争取新观众,是一条很好的路。比如《西游记》就很适合,《西游记》在今天读来是一个很悲凉的故事。孙悟空对生命困惑,一生求索。开始是生、死的困惑,于是他出海拜师,后来对自由的向往,于是大闹天宫,最后皈依佛门。我认为,这是人一生的缩影:总要拜师求学,总会向往自由,年纪大了,总要有份工作,但是并不是结束,有九九八十一难在路边等着,好的修成正果,成佛成仙,不好只能下界为妖,很沉重。新版《西游》在开始几集尝试加入孙悟空人性化的部分,但后来迷失方向,三角恋什么都跑出来,偏离了经典的轨迹。

以新版《三国》来说,他们的团队生活在传媒时代,看待人性比老版要好,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东西,这是值得肯定的。

对以后的历史剧重拍,我觉得应注意两点,首先是吸收当下的习惯,比如游戏感,从传播学的角度,照顾当下受众的接受习惯。其次是拍摄视角,比如看待女性的视角,比如孙悟空对生命、自由的理解,给予一种新的阐释。传播一种价值观,一种理性化、人性化以及看待生命悲悯的态度,一种人道的、关怀弱势群体,以及对未来的思考,摆脱男权第一、官长第一的旧式思想,这些对青少年来说是很重要的。

伊明 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历史不能随便拆合

新《三国》里,郭嘉做的事,全编在荀?身上。郭嘉变成跑龙套的,还消失得很快。张?先从韩馥,后投袁绍,电视剧让他开始就做曹营大将;赵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这里也改成开始就跟着刘备。刘备夺汉中时,用了多少心血,电视剧改成曹操根据战略需要自动放弃了。我觉得历史不是算术题合并同类项,不能随便这么拆,这么合。

单纯从观感上来说,一些观众可能会觉得老版《三国》“没劲”。新《三国》冲突多,充满张力,可看性不错。

可能为了“冲突”的好看,电视剧把原著里一笔带过的情节无限放大,如貂禅、如曹丕、曹植争位,一下能争很多集,曹冲也被害死了,看起来更像香港电视剧,捕风捉影。

一些人认为,《三国演义》描写的也不是完全的历史真相。演义七分历史,三分虚构。蜀汉政权的刘备“仁而似伪”,诸葛亮“智而似妖”。新《三国》太想把诸葛亮从神坛上拉下来,导致其他人的定位也有混乱。

不光定位混乱,台词也是这部剧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让高适的“天下谁人不识君”、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全都穿越三国成为台词,特别不讲究,还充满了“请各位百官”、“我本官”、“我家父”等不通的表述,这种错误只要稍有历史常识的都能看得出来。曹操说刘备:“我与刘备相敬如宾”,曹操说赵云:“我爱死他了”,当大家以为这是个白话加网络语言的电视剧时,却发现在接受任务的时候,仆从全说“诺”。

很多人说历史剧改编是对于历史的新解读,这完全没问题。80年代的电视剧在拍摄手法等技巧上肯定不能满足当前观众。但是现在翻拍的历史剧反倒老挨骂,我想原因在于当时拍出来的电视剧代表了当年的最高水平,几年磨一剑,老《三国》的服装据说都是沈从文先生审定的,对待历史剧态度认真严谨,今天的历史剧很多都做不到。

新版《红楼梦》的片花前几天出来,网上都说是“青楼梦”。我觉得这就不能算做是“新解读”,因为即使在今天读《红楼梦》,也不会有人解读成这样。

转回新《三国》,对于那个时代,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新《三国》把很多重要人物都改了、删了、合并了。比如郭嘉,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原著里,他在死前一直是曹操身边第一谋士。荀?辅佐内政,在后方保证粮草,郭嘉则陪同曹操征战,出谋划策。新《三国》里,郭嘉做的事,全编在荀?身上。郭嘉就是跑龙套的,还消失得很快。袁绍阵营也如此,为了让许攸丰满起来,天天讲许攸,郭图等则很淡化。张?先从韩馥,后投袁绍,新《三国》让他开始就做曹营大将,赵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这里也改成开始就跟着刘备。刘备夺汉中时,用了很多心血,新《三国》则改成曹操根据战略需要自动放弃了。我觉得历史不是算术题合并同类项,不能随便这么拆,这么合。

“‘咚咚’,诸葛亮门前有客到访,孔明先生不待小童通报,呵呵一笑说:‘说曹操,曹操到,’打开门一看,是三顾茅庐的刘备。”这是网友改编电视剧新《三国》的一个片段。95集电视剧新《三国》一上映就引起了观众的热议,除了角色把握与老版《三国演义》不同外,台词、服装等都是观众议论的焦点。

银幕上的历史剧、名著翻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也有观众认为时下一些翻拍的历史剧对细节处理不严谨。为什么老版历史剧往往被尊为经典,而新版历史剧却微词颇多?怎样才是对历史剧合格的改编?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经典?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人士。

  

左图为新版、老版《三国》剧照及诸葛亮人物角色对比。(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