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戈壁滩上建花园

2010-06-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瑟 我有话说

60年前,一群身穿军装的年轻人,唱着《戈壁滩上建花园》的歌曲来到这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场,当时都建在“水的尽头,路的末端”,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60年后,这里的职工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知道哪块地缺水,哪块地应该施肥,一个人管理1500亩作物,按一个键就可以控制灌溉、施肥……

像播种棉花一样用播种机播种红枣,而且枣树当年挂果,当年产生效益,3年内每亩枣的利润可达到1万元,一户枣农种植50亩红枣年收入达70万元;在北方干旱地区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农业生产……

这些似乎只能出现在想像中的图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早已成为现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地处新疆哈密,是全兵团耕地面积最小的农业师之一。面对这种先天不足,农十三师没有消极等待,而是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尽办法增加耕地面积。

红星三场紧邻东疆重镇哈密市,在全师各团场里占有发展城郊农业的最佳地理位置。但偏偏天公不作美,红星三场没有可开发耕地的后备资源,唯一一片未利用地就是国道以北寸草不生的沙砾戈壁。守着城市没有菜地,总不能到青石板上种蔬菜吧?

这个奇迹还真让红星三场创造出来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们率先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建起了新疆第一个沙砾戈壁环境无土栽培设施农业园区,在哈密地区引起轰动。同样也是没有耕地后备资源的农十三师柳树泉农场,也从几十公里以外没有水源的荒滩上拉运沙土培养耕作层,在戈壁滩上建起人造耕地。如今,这里已经是瓜果飘香的美丽田园。

无土栽培、人工造地对农十三师增加有效耕种面积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成本太高、很难大面积普及。正当大家热捧农十三师的时候,农十三师又迈开了农业现代化的新步伐。

在“十五”规划中,农十三师果断勾勒出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发展设施农业、发挥现有耕地最大效益的产业结构轮廓;到“十一五”规划,又进一步确定了以红枣、葡萄、瓜果为重点发展特色园艺,以棉花为重点发展高效农业,以现代化养殖为重点发展畜牧业,以支农惠农为重点发展团场工业的发展方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十三师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充足的优势,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从时间上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有限的耕地空间。他们一方面通过红枣直播技术、节水灌溉实现了枣园的密植栽培和棉花大面积种植,另一方面通过设施农业技术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瓜果。原来是干半年,闲半年,如今是天天忙着生产,职工更充实了,收入也增加了。

更令人惊奇的是,农十三师过去5年的各项建设没有占用一分耕地,全部使用原有建设用地或者未利用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准确定位使工业发展有了方向,以支农惠农为主的节水灌溉、地膜、农产品包装等工业企业顺势而起,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附加值的食品加工、食品化工蓬勃发展。红枣深加工以后转化成10余种新产品销往外地,棉花、棉籽、棉短绒、棉杆和纺织、造纸、榨油相互配套,榨油和养殖业产生的油渣、肥料与特色林果业和设施农业完美结合。

与红枣后期加工配套投资建设的师直属“天山娇”红枣加工企业,原来打算占用耕地建厂区,农十三师国土资源局再三强调:减少耕地会让农业受损,最终吃亏的是大家,影响的是全师。既不能砸锅卖铁,也不能燃衣取暖。怎么办?最后,农十三师耗资几十万元填平了一个面积10余亩的废弃的取土坑,建起了“天山娇”红枣加工厂。“天山娇”因红枣更红,红枣因“天山娇”更甜。

把有限的耕地利用率放到最大,用最合理的结构和最新的技术让每一寸耕地产生最高的效益,让原有的建设用地甚至废弃地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农十三师在发展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次成功尝试。这也是兵团人节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的又一个成功典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