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好教育才有好城市

2010-06-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我有话说

“一个好的城市必须有开明的政府,他们应该全力以赴地把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因此,如果把教育办好了,就会有好的城市,好的生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副院长严正的观点讲出了上海世博会第三场主题论坛“教育与人才圆桌会议”的主题。

谈科技创新,教育与人才是绕不开的话题。圆桌会议上

,近两百位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与十多位国内外科技、教育领域的专家,就教育、科技、人才与城市发展进行对话,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科普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底蕴。“全民科学素养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涌现人才的源泉。小时候,我看了居里夫人的科普报告和电影。这场科普报告激励我终身追求,在核物理的研究中为公众做出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文庆结合自己的成长道路谈科普的重要性。

在国际化和全球背景下才能产生创新和研究的领军人物。西澳大利亚大学生命和物理学院院长修权治认为:“科学研究需要全球合作才能完成。大学教育也要全球化,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内容放到全球的视野下来思考和分析。我们应该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这是培养一代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国际性网络。”

专家的主题发言严谨而平和,听众与专家的互动环节时而“唇枪舌剑”。一位无锡企业家向在座的大学校长们发问:“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很难,而另一方面我的企业却遇到了人才招聘难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副院长严正女士回答道:“要解决就业问题,不要等到大学生毕业,整个教育系统应及早和社会、工厂取得密切联系。瑞士模式比较好,他们是工厂办学校、银行办学校,学生在初中毕业以后就由家长带着他们去选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后,今后还可以去升大学,形成终身学习体系。”

美国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威廉・米勒则从专业角度支招:“大学除了要弄清教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教。我们做了一个项目叫‘发现公园’,各专业的学生相互间可以合作,更好地解决科学问题。我的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同事告诉我,物理和化学、生物之间的界限,现在已经非常模糊了。比如在剑桥,他们的医学实验室就有点像生物实验室。打破专业壁垒,跨学科、跨团队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将给科学研究和城市创新带来巨大的成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