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泥腿子”刘兴山登上大学讲坛

2010-06-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阜新6月24日电(记者毕玉才特约记者刘勇)住楼房、用抽水马桶、洗热水澡,地热取暖……这些似乎都是城里人的专利。可是今天,辽宁阜新一个农民的发明,却让祖祖辈辈生活在烟熏火燎当中的农民,从此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时近七月,暑热难当。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乡公官村农民范忠波家,窗外绿树婆娑,屋

内凉风习习。

范忠波告诉记者:这个房子是一层的面积、二层的功能,平房的造价、楼房的标准,不用烧煤,不用空调,冬暖夏凉。

发明这种“多功能组合式太阳能住房”的是57岁的农民刘兴山,去年他刚刚拿到高级农业技师、高级工程师职称,今年又获得了“阜新市首届科学技术应用成果”四项大奖。阜新市委副秘书长白义凤称赞,刘兴山的发明引发了一场“农村住房新革命”。

中国是个城乡二元社会,就在暖气、空调、地热逐渐模糊了城市季节的时候,冬季如何抵御严寒、夏季如何防御酷暑仍然困扰着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当然需要政府指导、扶持,但关键还要靠农民自己。”刘兴山说。几年前,某设计院曾邀请他一同参与农村民居设计,一看到专家的图纸,他就打了退堂鼓。他说,那么豪华的建筑,农民建不起。他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农民建造自己的生态家园。

为了检验自己的发明成果,他把自己3间砖石结构的“北京平”当成了试验品,拆了建、建了拆,挺好的房子被弄得千疮百孔,最后不得不扒掉。2004年,他的第一座太阳能节能住房终于建成,并获得国家专利,只不过户主不是他,而是同村村民张景义。为发明,他已散尽家财,搬进一个30平方米的看护房里,房子外面,是面积200平方米的两个温室大棚。在这里,他研制成功了“可控制双排禽畜舍”、“可控温组合式校舍”、“‘六位一体’生态家园”及“多功能组合式太阳能温室、住房”,先后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并利用“多功能组合式太阳房”技术,在阜新地区20个乡镇陆续盖了30栋太阳能房。

刘兴山告诉记者,他的太阳能房有“三宝”:燃池、高架灶和太阳能集热墙。集热墙就是在二楼墙上用建筑胶粘一层黑炉渣,涂上吸光粉,再在外面安两层厚玻璃,用以采集太阳光;燃池就是在地下挖一个密闭空间,填进植物根、茎、叶及锯末使之处于厌氧阴燃状态,用以提高室内温度。灶台设在一楼1米高处,烟通过火墙进入二楼火炕,并在火墙里二次燃烧,一楼烧火,二楼的炕都热。解决了冬天取暖,他就敢在北墙上多开几扇大窗户,把房子建得高过青纱帐,夏天“过堂风”一吹,别提多凉快了。

范忠波告诉记者:去年一年,阜新地区经历了近50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而他家室内温度始终在20℃以上,比普通农宅至少高8℃。女主人说,两个月往燃池里填一次料,扔根火柴着一冬。

刘兴山的发明引起了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的注意,欧院士认为,学校应加大对这种新型节能建筑的研究开发,提高其性能,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学校新能源研究所陈滨所长率5名博士和3位老师,专门成立课题组,对刘兴山发明的太阳房及“六位一体”生态家园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他在完全不采用散煤、蜂窝煤、液化石油气等商品能的条件下,利用当地丰富的薪柴和秸秆作燃料,通过燃池阴燃地板采暖技术,营造了非常舒适的室内热环境,为冬季漫长的北方农村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途径。同时,“六位一体”生态家园将太阳能房、温室、畜禽舍、厕所、洗澡间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实现了水、肥、气、光的协调统一,是一个生产和生活相结合、种植和养殖相结合、沼气和燃池综合利用的低碳型生态家园新模式。

不久前,大连理工大学为刘兴山的发明专门立项,他先后两次走上大连理工大学讲坛,向课题组成员讲解他的发明。学校还将阜新作为博士生实验基地,以加强农村新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刘兴山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推广这项技术,让所有农民都住上冬暖夏凉、清洁卫生、节能减排、物美价廉的太阳能小别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