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在高原上见证奇迹

2010-07-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炳银 我有话说
地球上出现的各种自然灾难如地震、洪水、干旱、瘟疫、飓风、火山喷发、森林大火等等,似乎就是人类摆脱不掉的魔咒,时刻突然地就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们不必诅咒灾难,这就是自然。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合理科学的应对。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所带来的灾难还没有彻底得到救治,2010年的4月14日7时49分,位于黄河、长江和澜沧江
三江源头,被人们心爱地称为“中华水塔”、具有独特的地域风光和宗教、民族风情的青海省玉树地区,又突然发生7.1级的强烈地震。一座美丽的高原古城,十多万各族、各界僧俗民众,立刻就被一种巨大的恐怖地震灾难所打击和笼罩。我们的民族也再一次无法选择地需要面对这场特殊的高原大营救。

在这次规模宏大的抗震救灾生死大营救中,依然没有缺少中国作家的及时参与。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李冰就和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联系和商定,立即组织派遣以青海当地作家为主并调动其它地区年轻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等参加的赴灾区作家采访团,迅速深入地震现场,对这样涉及到人们的生命、情感、精神,性格、胸怀和行为的各种特殊对象作现场的采访和记录。真正富有价值的文学创作,总是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与人民的利益目标相一致。这些年来,我们的作家,特别是不少报告文学作家,总是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同中国社会历史现实的巨大改变事实结合在一起,和很多巨大的事变与建设联系在一起。他们在这种改变中欢呼、思考和忧患,在现实的进步中赞美、感动和抒发,为中国的现实和历史留下了很多非常真实和珍贵的文学记录,必将为后人所看重。如今,他们又一次出发了!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报告文学《玉树大营救》,就是我们的作家几乎和事件同步,在玉树地震灾难的大营救现场,采写和记录的珍贵文字。这些带着灾难的恐怖气氛,带着大营救的悲壮救援精神、行动,带着以复杂的情感面对生死对象的庆幸与遗憾情绪,带着真诚的感动和难忘的记忆的文字,是不到真实的现场很难发现和得到的。所以,尽管人们已经从新闻电视的相关报道中,了解了许多有关这次地震和抗震救灾的内容,但这些比起新闻消息来或许更加充分、更加深入和集中的很多内容,依然是新闻无法替代而显得非常珍贵。扎西大同村263户村民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倒塌了,村委会主任才哇家里有三人遇难,而才哇却没有顾及自家的不幸而一直为村子的事情奔波忙碌;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村九年制寄宿学校的校长尕松达杰,在地震中失去了18位亲人,可他却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学生和行动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玉树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组副组长王秀芹的丈夫,在地震中腰部严重受伤,临去西宁治疗前,惦记的不是自己的病痛,而是嘱咐妻子王秀芹:“你是党员,要好好工作,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我的身体不行了,你就替我多干点工作吧。”像这样在灾难面前不顾自家的悲伤,却一直惦念着他人的人们还有很多。这种无私高尚和朴素的情感精神情怀,是灾难恐怖中的坚强和温暖的力量,是在灰暗中射向悲苦中人们的阳光,会给人们光明和温暖的关怀与鼓舞。这样真实的文学记录,是看似质朴实则浓郁的真情书写,胜似哪些文字华丽但却内容苍白的夸饰文字。

每一次救灾的现场都是相似的,但每一次救灾的内容都有各自的不同。例如这一次救援,就是在高海拔地区的救援。《玉树大营救》正是这次特殊地区救援的个性面对。作品用一个个仿佛是特写镜头,将军民众志成城的壮观救援场景作了真实生动的描绘。高寒缺氧、路途遥远、语言阻隔等不少特殊的原因,给救灾带来不少的妨碍。但是,从党中央的总书记,到国务院的总理、副总理,一直到青海的书记、省长,到玉树的各级领导和僧俗民众,到来自全国各个相关部门战线的救灾队伍和志愿者,都将一切为了生命,不放弃任何营救生命的机会和努力作为第一目标。所以,作家们这些从不同的侧面记述营救行动的文字,其中有很多克服各种困难,忍受自身痛苦而给受难者以生命机会的情景。人民军队,勇往直前;各种救援队伍,昼夜不歇;陆空驰援,分秒必争;废寝忘食,肩扛手刨;生命第一,灾民为重;相互救助,共同奋战。生死瞬间,奇迹不断;僧俗协作,英雄身手;悲情豪迈,感天动地。这部《玉树大营救》是一部记述全国上下,军民同心,各族各界共力,英勇悲壮救灾的交响,是文学在灾难面前的特殊担当和出色表现。

和人们时常接触的很多作品不同,《玉树大营救》明显的是一种团队协作写作的结果。这些真实地记述了丰富的人性、精神、情感和生活内容的文字,既不完全是个人的独立创造,也不是那一个人自己所能够全部承担。所以,这本书明显地带有将大家的采访写作成果根据不同的内容整理编辑的特点。这种以隐退作家个人作为的编排,是为了突出事件的本原面貌,使人们便于更加有条理的理解感知救援的对象。这些作品或许因为时间紧迫,或许因为编排调动,多少存在记述匆忙、表达直接和文字简略的不足,但从中依然可以看见作家们的用心和真诚付出,感受到作家在记述过程中哪些时常的感动和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