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出机杼

2010-07-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曦林 我有话说

机杼者,乃织布机之梭,其形若鱼,织布之纬线赖此梭之往来。“自出机杼”则由织布引申至诗文之立意、构想、技法能自出心裁,独创新意。蔡超之中国画,自20世纪60年代中至今40多年间多有变化,大体有工笔重彩、半工半写、水墨写意三个阶段或三种风格,有渐次演变,又有自由穿插。

工笔重彩之成就集中体现

于壁画《人杰图》巨构。蔡超领衔与同事为滕王阁三楼所绘之《人杰图》,以工笔重彩之法,绘秦汉至元明江西历代名人87人,构图跌宕起伏,疏密有致,人物形象有别,各具神采,似有“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之致。画中人等人身高,线条劲健,色彩稳雅,参用丙烯,不无新法。

蔡超半工半写之作,笔线较细劲,或若速写轻松自如,复以浓淡墨渲染冲融,面部则参西画塑形使结构丰富有体量感。1988年的《青山恋》、《乡情》,1994年的《果熟季节》,甚至于1999年的《静静的秋夜》、《铁臂》依然认真严谨,只是后者已大量参用了破墨法而已。这些作品大多为认真的主题性创作,大多以农村青年爱情生活为视角,其中自然有他对婚姻生活的感受,与其对婚姻的珍视有关,以己之心感人之心,自然地获得了这关注人生的特殊契机,并在人物关系的刻画上寄予了自身的生活体验,赋予了谨慎、精细的小写意笔墨,体现了他以内容为主导的形式观。但他也为此约束着自己的手笔,尚未在画坛树立起鲜明的个性,或许还一时没有达到艺术个性成熟的火候。

蔡超在西方现代主义的构成意识的借鉴和传统笔墨的写意释放这两端的深入塑造了自家风神、自家风骨,塑造了作为艺术个性符号的蔡超,并强化了其艺术感染力。

作为现实主义画家的蔡超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同之处在于他始终不曾忘怀人民大众的生活,总是在时代的主潮中与主流精神中共振着自己的脉搏。在蔡超艺术里程中,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始的红色革命历史表现,到八十年代农村题材风情化,以及相继出现的工业建设题材和传统文化反思的渐变,是蔡超的变化,也映照着时代的变化,这变中又有不变,即其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始终如一的关注。

在蔡超的演变和个性探索的途程上,工业建设题材的风骨和构成感成为他最鲜亮的艺术坐标。蔡超以其对进入工业社会的敏感寻导出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实现现代感的突破口。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几度深入工业建设工地,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以他对人生的体验与工人亲如兄弟,因造型结构之复杂而认真速写,精心构思,慎重出品,与蔡群合作《建设者》(1984年)、《钢筋铁骨》(1991年)等作品之后,进一步总结经验,独立创作《顶梁柱》(1994年)、《吊装》(1997年)、《天地间》(1998年)、《铁臂》(1999年)等大幅作品。上述作品大多参加了国家级重要展览,并屡获大奖,工业题材成为蔡超自出机杼的突破口,蔡超也因此成为现代工业题材的代表性画家,为中国人物画的现代性转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蔡超在笔墨结构的千变万化中悟得写意笔墨气韵的味道和精神内涵,又进一步将这笔墨技巧运用于现代人物和现代生活情境的塑造,形成了远较其工业题材技巧丰富的意写笔墨画风。他在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破墨的特殊效果,便将其广泛运用于人物尤其景物的描绘,淡墨之后的浓墨枯笔,浓墨之后冲水的渍墨洇晕,产生了神奇动人的趣味,使荷塘、蕉荫、树林更富诗意,更加迷人。

蔡超身有残疾,但他却表现出自强的精神与自学的毅力,又以己之内力体验、感悟去表现这人生与时代,以高尚的精神奉献于他的同胞、兄弟与姐妹,以鲜明的个性丰富了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坛,又以高端的技巧拓展了中国画推陈出新的境界。他关心整个美术事业,为江西文化的复兴而艰难奔波。当他把自己的悲与欢、苦与乐融进了这片古代文化的厚土、革命历史的红土、现代建设的时代,绿色生态的家园,也便超越了自我,或者由小我走进了大我。

南国风情(中国画)蔡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