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创新为西部腾飞插上翅膀

2010-07-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项锋 我有话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今年1-3月,重庆市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达16.3亿元,同比增长75.8%,增幅列全国第一,是全国平均增幅的3倍。经过10余年的蜕变之后,这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正在华丽转身。

重庆是整个西部的缩影。在祖国西部68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科技创新之笔正

描绘出一幅幅美妙多姿的新兴产业画卷。

工业换上“白衬衫”

“傻大黑粗”曾经是西部老工业基地的“整体形象”。如今,这些老工业基地都换上了清爽时尚的“白衬衫”。它们的“服装设计师”,就是科技创新。

甘肃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由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的旧“两高一资”,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资源永续利用的新“两高一资”的转变。

“在我们这里,你可以最直观地看到‘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兰州市雁儿湾路的一处空地上,技术人员介绍说,在建筑垃圾中添加12-15%的水泥,然后在砖的空心里填上泡沫,生产出来的砖就具有了保温、防火等多种功能。利用这种技术,兰州市已累计消纳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80多万吨,使建材业走上了资源永续利用的循环经济之路。

循环经济使甘肃经济初步实现了“四升四降”:与2007年相比,2009年全省资源产出率提高9.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24.8%,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提高2.8%,废旧资源综合利用量提高18.5%;与2007年相比,2009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4.17%,化学需氧量降低3.6%,万元产值能耗下降9.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2.3%。

煤炭产出大省山西,近年来倡导节能减排,致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绿色转型。作为山西省重要的工业中心城市,河津市在秉承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理念的同时,按照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要求,投资120亿元建设铝及铝深加工基地、清洁能源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五大工业基地。这五大工业基地全部达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200亿元,新增利税35亿元。全市围绕节能、节电、节水实施的48个节能降耗技改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57万吨。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使西部的天空变蓝了,河水变清了。1998年以前,重庆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为雾天,是名副其实的“雾都”;现在,每年空气优良的天数已接近300天,“鸟瞰新重庆”成了著名的旅游品牌。

经济驶上“快车道”

过去10年间,重庆市的市级财政科技投入、争取国家科技经费、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技术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都超过了20%;企业新产品产值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

2009年8月,惠普(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和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同时签约落户重庆市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这标志着重庆将在3年内形成年产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出口能力,聚集产出超过2000亿元的“整机+配套”产业集群,相当于现在“三分之一的重庆工业”。惠普(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预计带动进出口总额超过400亿美元,这相当于重庆目前进出口总额的4倍。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的规划,西永微电园将成为推动重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和创新核、重庆内陆经济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的实验区和示范区。园区将力争在2012年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2015年实现年产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7000亿元总产值、800亿美元进出口额,提供40万个就业岗位的发展目标。届时,西永微电园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硅谷”。

西永微电园是科技助推西部产业升级的缩影。像重庆一样,越来越强劲的科技引擎,正驱动西部地区驶上经济增长的“快车道”。

凭藉庞大的技术人才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四川省于2010年5月成为西部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这个跻身国家技术创新第一梯队的西部大省,制订了宏大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到2015年,四川省将拥有100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150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0家。目前,全省已拥有95个产学研创新联盟、1113家高新技术企业、706家创新型企业,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基本建成。

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目标,陕西省启动了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点打造150个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还将精心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在新能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中,将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确定为“一号工程”。总投资310亿元的16个重点项目,已经形成了2000吨微电子级多晶硅和60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产能。

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之分,科技创新不受地域限制。科技创新迸发出的巨大的“绿色生产力”,正越来越多地将西部地区的“欠发达劣势”变成“后发优势”,成为西部经济“弯道超车”的强劲动力。

科技合作进入“蜜月期”

2010年前,重庆市连续举办了8届重庆高交会和4届国际军博会,共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9个省区市的748个代表团参展,展示高新技术项目56400多项,成交2128项,合同交易额达917亿元。重庆高交会和国际军博会,由此成为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科技盛会和最有影响力的军民两用技术交易平台。

各个省区市举办的高交会,更是西部地区促进科技合作、引进创新要素的重要平台。以各类高交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重庆与陕西开展了改性沥青精炼石蜡项目合作、与广西开展了造纸化工助剂项目合作、与贵州和云南开展了煤矿安全生产项目合作、与新疆开展了风力发电和齿轮箱项目合作……通过合作,不仅提升了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促进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

在2010年4月举办的第九届重庆高交会和第五届国际军博会上,西部各省区市又签署了《西部十二省区市十三方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根据框架协议,西部各省区市将相互开放各类重点实验室,建立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及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实验室联盟;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将开通网上技术市场,共同探索科技金融促进成果转化模式;在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上,将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链接和孵化器合作交流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链对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合作。此外,还将在人才培养、产业振兴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这个文本共8条,约2700字。字数不多,但内容很实在,切合西部地区科技发展实际,有利于形成推动西部地区自主创新的合力。我们对共同抒写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新篇章充满期待,对共同开创西部地区科技发展的美好明天充满信心。”重庆科委主任周旭说。

是的,从壮丽的北疆到多彩的南国,从青藏高原到巴山蜀水,科技创新的如椽之笔,正描绘着辽阔西部科学发展的美好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