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魔力小屋”筑起“心灵港湾”

2010-07-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我有话说
十几平方米的屋子,是一个不大的空间。在上海市凉城社区的居民看来,它却是放飞心灵的广阔天地。生活碰上苦恼,工作遇到困惑,心情陷入“沼泽”,精神产生纷扰……想解决这一切,每逢星期三,就去那间小屋。

进去时苦着脸,出来时舒开眉――这似有魔力的小屋,遍布凉城社区27个居民区。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心灵

港湾”。

“心灵立交桥”:畅通9万条心路

“大专毕业后,儿子想休息一段时间再工作。家里经济宽裕,我们并不指望他马上挣钱,就答应了他。没想到儿子就此沉迷于网络游戏,晨昏颠倒,失魂落魄。我是哭着走进心灵港湾工作室求救的。经过心理工作者半年努力,我的儿子得救了!他放下网游,找到了工作,我一直揪着的心也放下了。”谈起心灵港湾工作室,家住水电路的陈妈妈充满了感激。

在凉城社区,心理服务为许许多多居民们打开了心结,畅通了心路。2004年,凉城心灵港湾心理服务志愿者工作室挂牌成立。一年后,凉城社区党工委又推出了以“心理服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心桥”工程。

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郭升介绍说,“心桥”工程就是将运用心理学概念、原理、方式、方法,通过心理疏导、心理辅导、心理引导,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据不完全统计,“心桥”工程推进5年来,化解邻里纠纷、夫妻矛盾8500余起;帮助200多名青少年摆脱网瘾;引导358名“2030”青年转变就业观念,走上工作岗位;成功干预了17起“自杀危机”。

凉城社区辖内面积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万。要筑起通达这么多“心路”的“心桥”,人力资源是关键。社区党工委拓宽视野,向社会寻求“建桥人”:凉城心理服务协会,吸纳了社会团体单位会员69家和个人会员188名;凉城社区成立心理学校,借助华东师范大学人才优势,组成了32名成员的心理服务讲师团;与上海市两家专业心理咨询公司签约,引入公益性、低偿性心理服务;与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开通快速心理诊疗服务。

如今,“一室(咨询室)一网(党员服务中心网心灵港湾板块)一线(热线电话)一校(心理学校)”与遍布27个居民区心理服务点,构成了畅达的“心灵立交桥”,连通着社区的各个角落,成为居民公认的“心灵港湾”。

“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小王和小李职场屡屡受挫,一份工作做不了多久。心理咨询师发现,虽然他们的职场遭遇相似,原因却大相径庭。小王太张扬,动不动就看上司不顺眼;小李太敏感,时不时怀疑上司在给自己穿小鞋。心理咨询师对症下药,让小王体验团队合作,给小李增强自信心,帮助他们理顺了职场之路。

同样是紧锁愁眉,年轻人可能因为失恋,中年人或许为了事业失意,老年人可能是感到孤独。不同群体心结不同,凉城社区的心理服务采用分级服务模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设立心理体检室,免费提供心理体检。专业的心理体检软件,通过智力测评、人格测评、情绪测评、行为测评、学习能力、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精神测评、职业测评,对居民形成心理体检报告。在心理体检的基础上,对有情绪困扰和一般心理问题的社区居民,由经过初步心理知识培训的社区志愿者负责心理服务,达到初级预防效果;对有心理障碍者,心灵港湾总站安排有二级资质的心理服务志愿者进行心理疏导;对存在较为严重心理疾病者,由具有国家心理咨询资质的志愿者和心理咨询公司专职人员进行面对面诊疗服务,或由团体志愿者――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负责治疗。

年纪大了怕孤独,社区里成立了“牵手俱乐部”、“兄弟姐妹情联谊会”,鼓励老人走出家门;失业人员往往急躁、焦虑,心理专业志愿者就和就业援助员一同登门,在送岗位的同时提供“心理按摩”;未成年人容易偏激,社区组织活动时尽量避免“我说你听”的说教方式……关注个性、“对症下药”的心理服务得到了居民的认同,2009年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居委和居民对社区心理服务工作表示认同。

服务普惠:共同拥抱幸福和谐

31岁的“海归”小韩找工作遇到挫折,渐渐从海归变成“海待”,心绪恶劣,动不动就与母亲争吵,甚至想结束生命。她走进凉城心灵港湾工作室,接受了长达半年的心理辅导。咨询师以“个人辅导”与“家庭治疗”相结合,帮助小韩跨过了“高收入”、“高期望”以及“就业”三道坎,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凉城社区,不仅600名“海归”成为心理服务对象,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也正在被心理服务所覆盖。上个月,社区组织两新企业员工进行免费心理体检,举办减压讲座;还特别为民营小企业职员送去了减压游戏。在大桶大洗脚房,从来不知心理服务是什么的几十名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过减压游戏后纷纷拉住心理服务志愿者问这问那,更关心什么时候可以再参加这样的活动。

郭升介绍说,海归和外来务工人员这文化水平一高一低的两个群体,是“心桥”工程的最新关注。在接待居民上门咨询的同时,社区心理服务也主动出击,加强团体辅导,推进服务范围普惠化,力争让所有社区居民共同拥抱幸福。

2009年成立的凉城心理学校,为团体辅导提供了平台。32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学校心理老师组成的心理学校讲师团,负责在社区学校开设系列课程,定时上课。目前已开设学龄前儿童亲子教育、“就业小屋”心辅培训班、心灵保健班、学生注意力集中培训班、心灵减压班等课程,通过分层辅导,主动向特殊群体授课。比如,针对白领家庭婚姻问题,开办了“活出真爱,婚姻家庭系列课程”;针对青少年抑郁问题,开办“中考、高考,我和孩子都不怕”心理辅导;针对两新组织员工,开展了“快乐工作、健康生活――两新组织心理培训专题辅导班”。截至今年5月,社区心理学校已开设百余课时,受益人次达5000余人次。

“心桥”工程的“范式”作用,促进了健康文化、和谐社区的建设。社区适时宣传一些成功化解心结的典型案例,传授给居民更为积极和乐观的“范式”生活方式,将正确的认识和理念悄悄植入人心,使之获得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2009年的调查显示,95.99%的凉城居民感到自己的生活幸福和比较幸福,93.8%的居民对社区和谐度表示满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