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希望田野上的民营剧团

2010-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编者按从6月23日开始,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在北京举行。文化部选调23个民营剧团,组成14台剧目进京展演。这些带有鲜活乡野气息的优秀剧目,让首都观众大开眼界。民营剧团在尽情展示他们的生机和风采之余,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戏剧市场不太景气

的今天,只有改革创新才有活力;只要走向基层、扎根民间,就能赢得市场和观众。

他们每年演出400场以上,其舞台是全国各地的山野乡村。

他们不拿国家一分钱,却创下了许多国营剧团难以企及的演出场次和经济收益。

他们有名角,有名戏,深受百姓喜爱。

他们,就是遍及全国各地的民营剧团。

改革机制,充满竞争活力

民营剧团亦即没有国家拨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剧团。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民营剧团超过6800家,涵盖了戏剧、歌舞、曲艺、杂技、魔术、木偶、皮影等众多艺术门类,在繁荣基层演出市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有院团一道,为我国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民营剧团自诞生之日起,便按准市场脉搏,体制机制上灵活多变,充满了竞争活力。他们不受编制、人员性质等限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简便、灵活、易行、有效的管理办法。在人员管理上,团长与演职人员是合同关系;在资产管理上,根据个人投资或共同投资等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方案;在收入分配上,有的按演员等级水平发薪水,有的按角色不同确定出场费,体现多劳多得,促进出人、出戏、出效益。

如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根据艺术生产的规律和文艺团体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团”的管理理念,根据市场的需求组织演出,安排剧目。在遵循精品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探索用剧组制组织艺术生产;从实际出发建章立制,注重培养和强化团队意识;树立“团兴我荣、团辱我耻”的主人翁意识,提倡讲诚信、讲关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一盘棋战略,从灯光、音响、道具、服装等装备设施到人员选拔,都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形成自身特色,成为受老百姓追捧的团队。

民营剧团不养闲人,常常是一人多能。山东淄博鲁艺吕剧团在人员管理上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剧团常年聘用的主干分子,一部分为剧团常年发保底工资、演出另外发补助费的演职员,再一部分为临时借用、当场结算的人员。这种管理模式,既能使大家普遍接受,又能提高剧团人员的演出积极性。

上海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则是养戏不养人,按剧中角色安排选择优秀演员与之合作,一年排一部大戏,八年在越剧迷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信誉。

如今,民营剧团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业余剧团”或“草台班子”,而是文化市场中的生力军。从文化产业建设看,民营剧团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民营剧团在收集、涵养、传承、普及民族艺术,保存地方小剧种、尤其是单一剧种以及曲艺、民间演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大有作为,功不可没。

面向基层,赢得百姓口碑

民营剧团多将舞台搭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们扬长避短,将国营剧团不大涉足的农村和边远地区作为发展空间,始终把服务重点放在基层,把服务对象锁定农民。

基层的演出条件很简陋,绝大多数是露天舞台,演员们经常是吃风咽沙,迎雪吞冰,非常艰苦。剧团要自己起伙做饭,自带行李,经常睡地铺、睡麦秸。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用这样的顺口溜形容自己:出门一身棉,回家一身单,过年不在家,在家不过年。17年来,剧团在豫、晋、冀、鲁、皖、苏、粤等省的广大农村和基层工矿巡回演出6000余场,观众多达3000万人次以上。

“只要是羊能上去的地方,人就能上去;只要人能上得去,剧团的戏就上得去。”五年来,山西清徐嫦娥公司旗下三个剧团足迹遍布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河南五省数十个县、近千个村落。深入到偏远的山庄窝铺,矿山坑口,每年3个演出团下乡演出1500余场,五年来共演出6000余场,1000多万观众近距离地欣赏到了纯正、甘醇的晋剧。

民营剧团以演出维持生存,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前提,但绝不是一切向钱看。1998年,豫东尉氏县郝寺村的群众渴望看戏,但凑不上钱请剧团。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就带领剧团免费为他们演出四天七场戏。乡亲们兴奋得像过年一样,杀猪宰羊招待演员。临别乡亲们还把家家户户攒的十九袋花生装到剧团车上。临行时,村支书激动地说:“这才是真正和我们心连心啊!”。2004年,嫦娥剧团在赴革命老区陕西绥德演出途中,演员乘坐的汽车深夜翻入沟中,重伤三十多人,死亡两人,主演兼团长胡嫦娥右小腿骨折。为了满足当地群众看戏的要求,之后他们重上绥德,坚持送戏下乡。而上海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则在多年的演出中,形成了一个招牌式的答谢方式,那就是每一台大戏落幕后,作为团长和主演的萧雅都会亲自率领全体演员与观众互动,满足观众的点唱。有一次在宁波演出,大戏结束后和观众整整互动了近50分钟,观众无一人退场,大呼“过瘾”。

公益文化活动中,也不乏民营剧团的身影。2005年,吉林省“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在全省范围内开始举办“打造欢乐庄稼院,先进文化百村行”大型系列公益活动,先后建起10个“欢乐庄稼院示范点”。剧团为示范点购买了电视机、影碟机、节目光盘及乐器、乐件等设备,同时帮助培养农民文艺骨干、培训农村文化干部,帮助组建农民乐队、农民秧歌队、农民二人转演出队等,由“送文化”改为“种文化”,受到农民们的热烈欢迎。

王红丽深有感触地说,有什么比老百姓的热爱更重要?有什么比老百姓的口碑更重要?演员们不要光盯着眼前的几个钱,要讲信用重信誉,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不能伤了农民的心。哪怕是在偏僻的农村,我们也是一丝不苟,把最好的演出献给观众。戏是我们的天,百姓是我们的地。没有老百姓托着我,托着我们这个剧团,我们根本不可能有今天。

继承创新,开拓演出市场

民营剧团有好戏,音乐剧《蝶》、豫剧《铡刀下的红梅》、越剧《状元未了情》、晋剧《龙兴晋阳》、动漫歌舞剧《魔幻仙踪》、锡剧《玉飞凤》、杂技剧《飞翔》等新创剧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剧情生动,形式新颖,表演出色,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达到了完美统一,成为他们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优秀之作。。

北京松雷集团出品的音乐剧《蝶》是国内首部音乐剧,它极好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精髓,是对传统《梁祝》的一种颠覆和艺术再造,并大胆地运用了现代高科技全息影像及声、光、电技术,从而使剧目在视觉、听觉上达到了极富魅力的冲击力。该剧截至目前已累计演出150场,观众17万人次左右,实现票房收入4000多万元。

小皇后豫剧团的《铡刀下的红梅》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剧目奖、“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等殊荣,主演王红丽二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嫦娥公司的大型新编历史剧《龙兴晋阳》,荣获了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主演胡嫦娥也是梅花奖得主。萧雅的《状元未了情》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特别是在唱腔上,第一次把气声的发声方法融入到了戏曲唱腔中,使之更具有时代感和感染力,从而深受观众和业内外人士的认可和喜爱,萧雅也凭此剧摘得梅花归。名戏+名角+名团,是他们赢得观众和市场的金字招牌。

民营剧团的不少节目还走出国门,驰骋海外市场。如四川德阳市杂技团的杂技剧《飞翔》,受邀前往美国及法国等地进行为期两年的商业巡演,并正在积极筹划将大篷马戏演出推向日本演出市场。音乐剧《蝶》参加“韩国第二届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演出,一举夺得了特别奖,开辟了中国原创音乐剧首次在国外获奖的先例,明年韩国将推出韩文版,后年美国百老汇将演出英文版。

诚然,目前民营剧团也是良莠不齐,某些演出格调不高。剧团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提高艺术质量上狠下功夫,形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知名品牌。如东北风艺术团引导演员改掉以前那种热衷低俗的表演习气,让大家清楚,二人转可以通俗但绝不可以低俗,脏口不是艺术。他们严格把关,不合格的节目绝对不可以上台,不合格的演员绝对不可以留用。正是这种不断提升艺术质量的追求,才使得东北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乡间小剧场,还是都市大舞台,东北风的演出才能让百姓看了开心,专家看了称心,领导看了放心。芜湖县黄梅戏剧团一直规范经营,从未上演过不健康的剧目和节目。演出的剧目均为剧本戏和定本戏,没有唱过一场水词戏,也不使用低俗的台词或细节去博取观众廉价的笑声,而是十分注重演出的社会效果,以优秀的剧目感化人、鼓舞人。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说,2009年全国国有剧团2494家,每个院团平均每年演出169场,共演出42万场,观众为4.31亿人次,全国平均每人每年还看不上半场演出。这说明国有文艺院团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不相适应之处,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观赏需求,边远山区、农牧区、厂矿基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间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文化空白点还比较多。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艺术院团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走出了一条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繁荣发展之路。他们与国有院团互为补充,成为繁荣我国舞台艺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6月24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来自山东淄博鲁艺吕剧团的演员表演吕剧《姊妹易嫁》。新华社记者任正来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