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0-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教育理论研究 我有话说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到大学建设工作中,就是既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教育师生,更要紧密联系实际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

要义是发展,落实到高等教育中就是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既有赖于政府的制度安排与设计,更取决于作为发展内因的大学自觉与自为。

推进大学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是要进一步认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关键在于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忧患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大学虽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跨越式、历史性发展,但一些带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够、科研核心竞争力比较弱、现代大学制度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大学服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效能。二是机遇意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力推进,都为大学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平台。党的十七大重申要优先发展教育,并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大学要以此为新的历史起点,抓住和用好前所未有的机遇,努力把各项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创新意识。发展是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在发展进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而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只能依靠科学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大学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为谁发展”来说,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以此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大学的一项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其他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任务来思考、谋划和推进。二是就“靠谁发展”来说,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全心全意建设教师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这样两个原则,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师资培养,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大师,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激励和使用机制,努力造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为创建高水平大学夯实人才基础。

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就是指发展要有整体性、全局性,强调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大学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建设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比较广,既有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也有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基本条件建设,还有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因此,要增强系统思维能力,站在全局高度推进各项事业共同进步。

协调就是指发展要有均衡性、和谐性,各方面各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衔接。从大学的内部关系来看,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结合,合理配置办学资源,正确处理各方关系,既巩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又着力加长发展中的“短板”,促进大学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各方面的良性运行;从大学的外部关系来看,要找准发展目标与定位,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真正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适应,与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目标相统一,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使命相承接。

可持续就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着眼当前,而且保证长远发展。一方面要抓紧解决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在育人模式上的工具性、学术研究上的泡沫化、制度建设上的滞后性、内部管理上的行政化等问题和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发展,把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正确把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在大学建设中会遇到一系列的两难问题,只有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才能有效化解,当前要重点做好“四个统筹”:

一是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在保持规模稳步、适度发展的基础上,要树立多元化的英才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改革育人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整合办学资源,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它们是内在统一、相互联系和高度依存的。同时,这三个方面又各有其内涵和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统筹兼顾方法,如在人才培养上要统筹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远程教育等多个层次和类型,科学研究上要统筹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社会服务上要统筹产学研结合、经济科技教育结合、校区社区科技园区结合。

三是统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大学是一个育人机构和学术组织,具有独特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运行机理。针对当下社会关注的大学治理中的行政化、官场化、衙门化倾向,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权限划分,配置好协调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建构起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是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改革就是对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如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招生与就业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等改革,都直接地现实地牵涉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在不断深化改革,以增强办学生机活力的过程中,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师生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着力建设和谐校园,扎实推动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