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浙江丽水:经济生态春满园

2010-07-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叶辉、严红枫 我有话说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著名诗句出自南宋丽水诗人叶绍翁的手笔。如今,诗人的家乡丽水已然享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丽水“关不住”的“满园春色”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观光旅游。不久前,丽水市委书记陈荣高对前来采访的本报记者说,丽水的吸引力来自于“经济生态化、生态经

济化”的成功实践。

转型升级: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丽水山清水秀,风光绚丽,森林、水能、矿产、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的总量居全省首位,森林覆盖率达到80.79%,林木绿化率达到81.62%,林木蓄积量占全省的25%。”陈荣高对记者说。“丽水是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所属9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全部进入全国前50位,其中4个县进入全国前10位,庆元县居全国第一位。丽水已赢得了‘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丽水也走过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传统经济发展老路,该市引进的合成革产业造成的污染曾被列入浙江省环境保护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事实让丽水人意识到:丽水的最大优势是生态环境,丽水的发展不能重蹈粗放型产业的覆辙,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应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丽水市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开始了一系列环境整治,关停了一批涉及化工、屠宰、酿造、造纸、竹胶板制造等落后产能企业;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建成469个村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景宁、庆元、云和、莲都等县区有41个乡镇污水处理站投入运行;建成水阁污水处理厂、合成革釜残处置中心二期工程、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实行垃圾填埋,市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2003年,丽水市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

丽水风光。(资料照片)

 

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后,丽水进一步加大了转型升级的力度。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明确提出“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的要求,做好“保护、恢复、优化、建设”四篇文章,推进生态产业工程、生态集聚工程、生态设施工程、生态文化工程;实现丽水的发展理念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历史性跨越。

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丽水市确定为经济转型升级中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的改革试点。今年3月,该市又制定了《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用制度的形式强化各县区领导的生态责任意识。有“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之誉的庆元,生态优良,经济发展滞后。经济不发展不行,发展经济危及生态也不行。在鱼与熊掌的取舍中,庆元舍金山而取青山,率先取消了东部13个山区乡镇在工业生产、税收和招商引资方面的考核指标,把考核的重点转移到生态保护和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等方面。

丽水是个农业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一半以上,特别是一些蛰居深山的农民,生存压力大,靠山吃山,“吃坏”了生态环境。如何从源头上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2008年,该市实施一项前无古人的重大举措:整体异地搬迁移民,使山区农民彻底摆脱贫困。2008年以来,该市已整村搬迁654个村、9084户、31227人。

“全国林改看浙江,浙江林改看丽水”,作为林业大市,丽水在转型升级中率先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用林权抵押贷款的方法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同时又解决了农村信贷史上以林权为抵押物的难题。林权制度的改革不但解决了农民致富问题,还增强了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工业生态化:使GDP变绿

今年5月18日,丽水市市长卢子跃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省市县长专题研讨班上说,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取向,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丽水已逐步形成转型升级之后以生态经济为主导的增长方式。

工业生态化得益于该市2008年初出台的《丽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工业准入制度,将全市范围划分成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优化准入区,严格划定发展经济的准入条件,95%以上的区域限制工业进入,留出4%的空间允许发展工业。

生态功能区的调整解决了“在哪里发展工业”的问题。近年该市已建起10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园区虽然是工业项目准入区,但该市设定了严格的环保、节能审查制度,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严禁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入园,不符合生态的项目坚决不上,近年就有232个不符合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项目被否决。

卢子跃说,丽水生态工业带动的是节能减排的推进。为发展循环经济,该市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进节能减排,通过实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农村能源节约等节能项目,实施循环经济,推行清洁化生产。丽水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国内唯一被授予“中国合成革循环经济先进示范基地”称号的合成革生产基地。

循环经济给丽水工业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显现出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浙江力邦制革有限公司的工业废水经物理和生化处理再利用,一年节约用水3.6万吨;浙江五洲实业有限公司废气回收再利用,一年就产生利润370多万元;丽水经济开发区的合成革企业正在推广水性树脂技术,致力于污染“零排放”。

在发展生态工业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侨乡青田,瓯江穿境而过。瓯江中的小岛驮滩,一年四季鸟语花香,被称为青田的“绿心”。驮滩水、陆交通便利,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黄金宝地。该县数年前计划将驮滩规划为工业用地,引得企业家竞相争抢。一大型不锈钢企业欲在此投资20亿元建不锈钢生产线,年产值可达200亿元,年创税收可达5亿元以上。然而在项目报批论证时,专家和当地群众都提出不同意见:开发工业将使小岛良好的生态消失。要发展还是要环境?要“金山”还是要“绿色”?青田县专门成立调研组进行调研,在博弈中,“绿色”胜出:该县决定舍弃200亿工业项目,建生态旅游休闲岛。

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佳绝,规划没有留出可供工业准入的区域,丽水市辟出一块“飞地”,在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特设“景宁民族工业园”,专门供景宁发展工业,既保护了环境,又使景宁有了发展经济的地方。

走生态发展之路,丽水的GDP变绿,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09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比2004年翻了一番,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生态旅游热:“满园春色关不住”

旅游是丽水转型升级中“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重点。

丽水风光自古秀丽。明代丽水一官员曾将龙游、丽水、缙云3个县的地名联成“龙游丽水缙云月”一联以求下联。数百年后,台州一位官员才对出下联,也是3个地名:“仙居天台玉环山”。一副对联,两幅国画,尽显浙江河山秀色。

昔日“龙游丽水”,今日“人游丽水”,转型升级引爆了丽水的生态旅游热。

生态环境是旅游的基础。丽水1100万亩生态公益林,每天能释放出32亿公斤的新鲜氧气,可供4300万人的氧气呼吸需求,丽水因此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丽水目前已有仙都、龙泉山,南尖岩、神龙谷等9家4A景区;该市拥有8张国字号文化金名片:中国摄影之乡、中国青瓷之乡、中国宝剑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廊桥之乡等。该市“用保护生态的力度来培育绿谷文化”,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来观光。

吸引游人的还有原生态农业。

遂昌县“九山半水半分田”,保留了良好的农耕文化、乡土文化,该县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来抓,大力发展原生态农产品。行销上海的遂昌生态米100元每公斤还被疯抢一空;自然放养、吃稻谷玉米和小虫长大的原生态土鸡在上海、杭州每公斤卖到160元。该县还培育出土猪肉、山茶油等八大原生态农产品。

当一些地方在经济高速增长,却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发展逼近极限苦恼时,丽水市走出了一条依靠生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山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功之路。过去30年,丽水经济发展缓慢,而这种后发优势恰恰为丽水今后的大发展积蓄了力量。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已经开始,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使丽水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历史性地占据制高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