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大校友在西部

2010-07-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其凤 我有话说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在服务西部的道路上,北大人薪火相传,英才辈出,涌现出邓稼先、彭加木、孟二冬、潘文石、樊锦诗等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之际,出版这样一本北京大学西部工作校友访谈录,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对国家和民族命

运的深切关注,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让北大人心中一直有一份无法割舍的西部情。建国初期,北京大学就开始援建内蒙古大学,建立了“手拉手”协作关系,上世纪90年代先后与云南、内蒙古签署了合作协议。长期以来,北京大学支援西部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止。

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们支援西部建设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宽广的平台。北京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动员全校各部门和院系形成合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全力支援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

2000年后,北京大学先后与新疆、宁夏、甘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省(区)校合作协议,并全面开展了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计划,与新疆大学、西藏大学建立了支援或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2006年,北京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先进集体。

北大全力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2005年以来,北大共接收20多个少数民族近400名医生到各附属医院进修;共派出近20支医疗队支援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门诊诊疗病人近1500人次,为近9000名患者进行了义诊;选派公共卫生专业的教授深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健康教育、疾病普查等工作,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

北大在校学生把了解西部、支援西部作为服务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每年暑期都会组建几十个社会实践团前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扶贫,志愿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北大毕业研究生积极参加团中央、教育部组建的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十几年来,北京大学已有145名研究生志愿者前往西藏、新疆、宁夏、云南、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志愿服务,在内地高校中创造了“三个之最”:最早开展研究生支教工作的高校;最先向西藏派出支教团的高校;历年来向西部贫困地区派出高素质志愿者数量最多的高校。2009年,北京大学被评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

回首历史,在心系西部、服务西部的道路上,北大人薪火相传、英才辈出。从人迹罕至的丛林大山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从漫天黄沙的河西走廊到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都留下了北大人奉献的足迹。“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扎根戈壁,刻苦攻关,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试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彭加木研究员以“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先后踏遍云南、甘肃、陕西等地,15次赴疆考察,冒着生命危险3次进入罗布泊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新疆科研工作倾尽心血。孟二冬教授怀抱对西部的满腔热爱到石河子大学支教,带着病痛忘我工作,用生命诠释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句空”的精神操守,展现了当代优秀教师的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潘文石教授深入卧龙和秦岭的自然保护区,与大熊猫同吃同住,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作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熊猫爸爸”的美誉。樊锦诗院长自毕业后即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扎根戈壁沙漠40多年,潜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为敦煌莫高窟这一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在国家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政策以来,北京大学始终坚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一批批毕业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西部开发建设。2003年,医学部的莫锋同学不顾“非典”疫情,选择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防疫站工作,志愿服务期满后,又放弃东部沿海单位的高薪待遇,毅然选择留在了西部草原。十几年来,北大已经有数百名毕业生到西部基层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深深扎下了根。我相信若干年后,这些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将在祖国的西部建立起无愧于前辈的功勋!

为展示在西部工作的北大校友风采,本书特选取其中的30位代表,记录他们在北大学习成长的心路历程、在西部辛勤工作的感人事迹,彰显北大人造福人民、服务社会的优秀传统和不畏艰苦、扎根西部的奋斗精神。令人瞩目的是,翻开本书,细细品味每一位校友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深刻感受到他们身上那股赤诚的爱国之情。正是在爱国主义这一北大传统中最可宝贵的精神的感召下,他们深入西部和基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将个人的家庭、事业与祖国西部的建设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西部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长期在西部工作的校友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北大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光荣传统,他们的光辉事迹、高尚品德以及其中蕴含的北大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励更多的北大青年学子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使北京大学一百多年来的精神传统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从这个角度而言,《西部放歌》既是一部展示优秀校友共祖国西部一起成长和发展的汇总之作,也是一部供给北大学子生命营养的励志礼物。

在感受这些优秀校友的理想情怀和辉煌人生之时,我希望北大青年学子要特别体会他们为理想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作出的崇高奉献。他们的人生经历再次证明了一个朴实的道理: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理想的路却不会是平坦的大道;实现理想,始终需要坚定的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心有多宽,天地才能有多大,谁能在平凡中追求卓越,谁能把理想坚持到最后,谁就最有实现理想的希望!北大学子要有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更要深刻认识我国的国情,要有坚忍不拔的充分思想准备,取得成绩时不盲目乐观,遇到困难时不气馁悲观,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奋斗总是伴随着艰辛、召唤着奉献,艰辛和奉献又总是孕育着希望和成功。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艰苦奋斗的人们。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对青年学生来说,西部地区和基层一线是锤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无论中国的发展推进到什么阶段,无论时代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无私奉献和付出,那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选择都是庄严而崇高的,都值得北大人大力提倡、身体力行!

我由衷地希望,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北大青年们,能够满怀理想、脚踏实地,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西部,在基层,在祖国需要的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书写无愧于母校和祖国的青春篇章! 2010 年6 月(作者为北京大学校长,题目为编者所加)《西部放歌》北京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