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桂台交流的“共同语言”

2010-07-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我有话说
7月1日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率领1000多人规模的广西经贸文化代表团,以“深化交流合作宝岛行”为主题参访宝岛台湾,成为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大陆首个代表团。桂台交流与合作,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我们都是一家人

“我对台湾向往已久,来到台湾就像回到家一

样温暖。”7月1日中午,郭声琨甫一“登台”,就在台北桃园机场说出了这番话语,表达了“两岸文化同根同脉”的心声,让台湾人民倍感亲切。

机缘总是那么巧合。去年,广西自治区主席马飚成为首个率团访台的大陆地方行政首长;今年,郭声琨书记所率的经贸文化代表团又是ECFA签署后第一个访台的大陆代表团。这两个“头啖汤”,彰显广西与台湾交流合作的诚意。

此次广西经贸文化代表团的各项活动,得到岛内各界热烈回应:1个论坛、3个专题、29个单列活动,台湾各界人士无不积极参与。20多个分团,分赴宝岛各地,深入城市企业,探访民族村落,所到之处受到岛内民众的热烈欢迎。

7月3日上午,广西经贸文化代表团一行深入到花莲县秀林乡达基力部落。好客的东道主为远道而来的广西客人准备的第一道菜,叫“我们都是一家人”。秀林乡女乡长许淑银说,这是太鲁阁族人的私房菜,只有亲人来了才舍得拿出来。她把一筒竹筒饭递给郭声琨,邀请他一同敲开:“这叫一拍即合!”郭声琨拿起一只红薯掰成两半,把其中一半递给许淑银:“广西有桂林,花莲有秀林,‘双林’本一家,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

7月4日,身为客家人的郭声琨到彰化县西州乡客家庄“寻亲”,张春星老人家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一直保持着客家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宾主双方一直用客家话交谈着,从客家人的习俗、客家人的生活到客家人的建筑……

将文化作为“共同语言”

2000年以来,广西每年举办一届桂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周,已邀请台湾阿美人、傣雅人、卑南人、排湾人等500多人次到广西交流。经过多年的发展,桂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周已成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的品牌之一。在广西此次宝岛行中,文化当仁不让地成为桂台交流的“共同语言”。

7月2日,在2010年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开幕式上,郭声琨向台湾各界人士抛出了文化交流的“绣球”:“广西拥有深厚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享誉世界的山水文化,希望双方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3、2、1”,郭声琨和嘉宾们一起打板,揭开了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展播周序幕。此次展播周以“点亮广西之美”为主题,不仅播出介绍广西原生态音乐的节目,而且在中视主频道的品牌栏目中全方位向台湾民众介绍广西,同时还在台北市、花莲县展映具有广西特色的电影。与此同时,广西图书展、桂台青少年交流联欢等一系列活动,也在宝岛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访台期间,广西14个地市分团分别与台湾有关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活动时,都不约而同地将“文化”作为“共同语言”。

桂台文化合作向纵深发展

7月4日晚,由两岸演员共同参演的电影《寻找刘三姐》,首次在花莲县客家文化演艺堂亮相,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发生的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着观众。

就在两天前,广西新版大型歌舞剧《刘三姐》也在花莲上演,能够容纳4000人的花莲体育馆座无虚席,体育馆外的广场上,还有数百民众搬着凳子通过两个大屏幕观看演出。

“歌剧《刘三姐》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背景也非常漂亮,这么美的山水真让人神往。”花莲县民众张佑嘉激动地说,“如果有机会,将来一定去桂林观看《印象刘三姐》,也希望这一山水实景舞台剧能成功移植到日月潭。”

张佑嘉的愿望有望实现。广西和台湾已经签署了正式协议,翻版《印象刘三姐》在桂林的成功模式,共同合作打造《印象日月潭》,目前方案正在等待台湾相关部门的审批。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在会见郭声琨时均表示,希望这一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从早期的人员互访、齐聚研讨,到今天的艺文展演、技艺观摩、传习教学式,桂台文化合作已经从以往精英取向的学者交流活动,逐步拓展为以基层民众为主体的科技、文化、青少年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数量不断提高,层次不断加深,文化交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台湾大学副校长包宗和认为,ECFA的签署意味着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后,文化将成为两岸合作的另一个重点领域,双方对于文化合作也都有着强烈的愿望。

7月5日,郭声琨搭乘飞机离台之前,用“根、情、利、和”4个字概括这次访台交流。“根”是双方根脉相连,在台湾就像在家乡一样;“情”是双方有同胞之情、兄弟之情;“利”是双方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和”是两岸和谐,共同发展繁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