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寻城市文明展望和谐未来

2010-07-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

黄河九曲?转,在中条山与崤山之间,冲开三门,进入平原,一泻千里。地理上的河南就处在黄河展开胸襟的两岸,这里北峙太行,南接汉淮,西据伏牛,东引齐鲁,古称“豫州”,因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中原”。走进河南馆,入口正中摆放的按照1:1比例铸造而成“司母戊鼎”映入眼帘,鼎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

,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自古以来,“鼎”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意义。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管窥可见。

三层展示空间外形似“中”

展示形式上,河南馆建筑外形由一个“中”字变形而来,巧妙地形成三层展示空间,以简单的几何体组合出建筑的张力。其中,中部构成一个全开放的坡面空间,为展馆主体;上层空间主要是穹顶装置;下层空间则设计为一个藏宝室。为贯穿“河南城市文明的盛大游行”概念,主体空间在设计上除了各项多媒体装置在内容上的呼应支撑,还有数千个文物复制品、人物模型组成的一个实体的、起伏绵延的游行队伍;再加上缤纷变化的灯光效果,整个主体空间呈现给人的仿佛是一场流畅的盛大演出。

“河南城市文明大游行”,按历史年代顺序,选取六件史前、夏商时期珍贵的文物和两个时代场景;游行人偶采用内部发光和外部灯光照射,变换出五彩缤纷的河南元素图案,其间穿插着“鲤鱼跳龙门”等六个故事,演绎出河南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轨迹。

“河南城市文明大游行”从城市的起源开始,展示的文物依次为:造型精美、被誉为中国古代彩陶之冠的彩陶双连壶;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舞阳龟甲;商代青铜器妇好?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集合体,代表中国吉祥文化起源的淅川神兽。其中穿插着西周“六礼”、“大禹治水”的场景,反映出早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像是一颗颗城市文明的种子,为后代的文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着坡道往上,呈现出古代城市的繁荣景象:百戏俑和唐三彩,反映了汉、唐时期河南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发展高度。“大游行”的队伍借助“鲤鱼跳龙门”典故中踊跃的鲤鱼飞离地面,通过西向绵延的丝绸之路连接下一城市文明的篇章。

如果说洛阳城是尊重皇权的代表,那么北宋东京城则充分打破了这种格局。设计人员截取《清明上河图》中虹桥部分进行了元素式地实物模拟,同时也借此展示当时发达的内河漕运以及外延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展示了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的钧瓷和大宋海船(缩微模型)。

在大游行的终点,是“希望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对河南这片土地的比喻,传统的河南形象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但回顾河南60年建设成就,其已经从温饱不足发展为“中国粮仓”,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资源强省的跨越。“希望的田野”场景,正是巧妙组合了河南发展的代表性意象,传递出河南新时代和谐的表情。

LED大屏幕演绎河南六大意象

在河南馆的外立面设置了一块170平方米的大型LED屏幕,上面呈现的是河南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意象,大致分为六个内容:一是人文始祖黄帝,传说他教会百姓耕作,又创造文字、历法、医术等,这些都为城市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二是“周公营洛”图,它所体现的王权居中、中轴线对称式的都市布局范式,是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三是《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再现,它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真实写照,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城市生活的最高繁荣程度,也开启了现代市民城市生活的先河;四是少林寺壁画,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精髓,而河南是中华武术的渊源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化;五是牡丹花映衬下的河南现代城市标志建筑群的天际线,预示河南新一轮的蓬勃发展;六是间隔在以上五个内容间的文字演进历程,中华文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得以延续的文明,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文字,而文字的演进历程,基本上都在河南发生。

除了大屏幕背景外,河南馆8分钟的主题影片,总体性地表述了河南作为“国之中城之源”的古今气象,让人们感受到中原对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的贡献。

巨幅三彩壁画彰显河南元素

三彩壁画《国之中・城之源》长25米、宽3.2米,其用洛阳三彩作为画面主体背景色调,在传统釉色基础上创制出的色彩艳丽、流光四溢的釉色,将河南厚重的历史和美好未来体现出来。整幅壁画突破了以往壁画仅采用单一工艺制作的传统,把河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陶瓷工艺体现在画面之中。其中,整个壁画以蜿蜒的黄河为背景,点缀炎黄二帝像和未来郑州新区模型;图案中心鼎中央的“豫”字采用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南阳独山玉雕刻;旁边的“国之中・城之源”采用青铜器失蜡法铸造;图案光环中的“河图洛书”采用汝瓷、钧瓷釉色展现。作品在传统的三彩釉色中首次加入翠玉原料,使得整个壁画在图案和形式上均有创新性的发展。

数字沙盘和互动桌面描摹城市未来

利用数字沙盘手段,以郑东新区为切入点,层层扩散,讲述“河南都市圈”发展战略,以及其对周边的辐射作用、对全国的影响与贡献。

郑东新区――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区东部,是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战略而投资开发建设的新城区。该区以迁建的原郑州机场为起步区,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远期规划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未来10年内将全部建成。

中原崛起的格局――河南全省的城镇将按照“一极两圈三层”的总体框架进行规划。一极是指构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就是“郑汴新区”,包括“大郑东新区”和“汴西新区”;两圈是指河南省为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在全省打造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三层是指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

大交通体系――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连绵区联系密切,交通便捷,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同时,河南又居于全国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心位置,河南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设计,将不仅关系到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国家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

藏宝室让人眼花缭乱

顺着模拟缩小的开封城摞城坡道,你就会走进河南馆的藏宝室。藏宝室是河南馆的下部展示空间,里面藏着的宝贝让人眼花缭乱:整齐排列的九鼎八簋展现在面前,旁边还有表现早期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的陶楼、陶院落、陶水管。

据服务人员介绍:藏宝室里的文物都是国宝级的实物:九鼎八簋为春秋战国时代用于社稷祭祀的礼器,是当时祭祀用器的最高规格;陶水管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这表明现代城市污水管的雏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充分显示了我国先民的聪明才智。

再往里走,记者看到了河南馆的镇馆之宝――大型根雕《清明上河图》。据讲解员介绍,这一作品的原木是一株生长在东南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香樟古木,树龄在2300年以上,树高百米。制作时,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由35位艺术家和工匠历时5年精雕细刻而成。完工后的作品长18米,高2.56米,宽2米,重12吨,非常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城市鼎盛繁荣的景象。

展馆出口处,一块姓氏寻根触摸屏引来了不少观众驻足,人们纷纷在其上追溯自己的姓氏来源,很多人在查询之后惊讶地说:“我们的姓氏祖先原来也出自河南啊”。据历史记载和考证,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在全国前100个姓氏中,源于河南的姓氏有73个,占73%。近年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纷纷来河南寻根问祖,以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炎黄文化为核心的中原传统文化成为连结河南与境外华人的纽带和桥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