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愿你们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

2010-07-1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亲爱的同学,老师们,尊敬的各位家长和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欢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同学们毕业的兴奋和喜悦。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向在座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

大学几年,如白驹过隙,但它又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红顶灰砖的教学楼,庄严恢弘的钱学森图书馆,还

有绿荫蔽日的梧桐树下,彩蝶飞舞的樱花道旁,都留下了你们青春活泼的身影。而世代相传的交大精神也早已潜移默化地融进你们的血液,并将影响着你们未来的生活。

上世纪前五十年,尽管当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但无论是坐落在大都市的著名学府,还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大学,都有一批充满魅力的学者,他们有着非凡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执著的人生追求、丰富的人生阅历,以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学生的深切的爱和责任感,倾心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启迪人生智慧。

时至今日,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学也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蜕变。市场机制的导入和社会的转型对中国大学的功利化影响,教师群体价值追求的多样化,青年教师人生经历的单一化,使得大学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困惑重重,甚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也成为一种“时尚”。同时,巨大的生活压力、快捷的生活节奏、各种社会喧嚣和诱惑,也使我们很容易沉浸在物质生活的漩涡里,许多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追问自己:“究竟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大学被称之为社会的精神高地,她理应成为指引社会发展和人类前进的灯塔。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对物欲横流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努力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维护大学校园的平静、优雅和从容。这需要大学的从业者恪守大学的德性良知,捍卫大学的尊严;也需要从大学走出的你们,坚守知识分子的行为底线,勇于成为有品德、有涵养、具有领袖素养和民族责任感的国家栋梁之才。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公民,你们应当以积极的行动参与到中国社会的伟大的变革中去。

讲到这里,不由得让我回想起30年前搅动中国大地的“潘晓讨论”。当时我正在读研究生,我想在座的一些同学的父母或许也参与过这场讨论。1980年第5期的《中国青年》杂志刊发了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这封信用沉重、哀怨、激愤的心情述说了自己对人生追求的迷茫和失望的过程,由此引发了来自全国六万多封读者来信,对青年人的人生和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度思考。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历史发展的变革时期,青年一代都有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梦想,同时也有着迷茫。与当年“潘晓”纠结、困扰于“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这种人生观大讨论的时代相比,你们有着和30年前完全不同的迷茫。那时,相当多的青年人因为无法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进行选择,个性的“我”得不到自由发展而痛苦;现在的你们,却因可选择的太多但不知作何选择和如何去充分实现个性的“我”而迷茫。从当年的潘晓们身上,你们应当发现和学习那个时代的青年人所洋溢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对人生价值的积极思考。尤其是,在理想主义和价值追问不断被遗忘甚至被嘲弄的今天,敢于向时代发问,应是我们青年学子所坚守的一种精神品性。

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30万,就业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生活总会默默地告诉我们,人生旅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惑和挫折。我想在座的大多数同学一定看过《杜拉拉升职记》,从中你或许能够学到职场的生存规则―――如何在职场游刃有余,如何从“笨鸟”成长为职场上成熟的“白领”,这些都是学校里学不到的。我相信你们会演绎出比其更为精彩、成功的人生经历,用你们的行动诠释新时代的“潘晓之问”,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

同学们,今天的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还有更多的新“课”等待着你们去学习和参与。在匆忙前行的人生路途中,在为生活奋力拼搏的时候,你们应当牢记:学识永远比财富更宝贵。希望你们学会时常静心思考人生,用理性和热情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母校祝福你们的未来光明、幸福!谢谢大家!\(全文有删节\)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在典礼上。\(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