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守心中的圣地

2010-07-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特约记者 刘国顺 本报通讯员 苏 我有话说

那是一个注定要载入我人民军队发展史册的日子。

1978年6月,十几辆解放牌卡车载着西安政治学院300多名学员,颠簸在通往延安的黄土沟壑间。他们奔向心中的圣地――延安。

从那时起到今天,西安政治学院坚持延安革命传统教学32年不断线,先后组织393批、15万余名部队干部和地方各界人士赴延安接受

革命传统教育,采用多种方式向1000多万人民群众宣传延安精神。

到延安去,办“抗大式学校”

32年前,正值我国建设和发展进入历史性的转折时期,全党全军面临着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

刚刚组建的西安政治学院,“院里搭帐篷、马路当操场、库房作课堂”。西安政治学校第一任校长陈赤虹和政委张鹤田,这两位曾在“抗大”生活、战斗过的老革命一上任,便和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到延安去,让学员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把学院办成“抗大式学校”。

首次“寻根之旅”,历时12天,窑洞、土炕、油灯……这些朴素的陈列物,强烈撞击着每位同志的心灵。“延安十三年”、“艰苦奋斗”、“共产党员标准”的专题讲解,让每位学员为之振奋。

西安政治学院教授侯敬智:“我是第一批参加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学员,印象很深。这样的教育,终生都不会忘记。”

首批教学的成功,坚定了西安政治学院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育的信心和决心。院党委自筹资金在延安河庄坪建起占地70亩的教学基地。

西安政治学院原副政委宁必成:“我们是政治院校,我们有责任把学员带到延安去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确保枪杆子掌握在党的手中,永远不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风云急剧变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社会主义终结论”、“革命传统过时论”等错误思潮有所抬头。

车轮滚滚。1989年5月中旬,院党委顶住各种压力,排除各种干扰,如期组织312名学员,乘坐13辆大卡车奔赴延安。

32年来,不论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化,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干扰,西安政治学院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育、传播践行延安精神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

1990年5月,院党委作出《关于新形势下深入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决定》,提出把延安精神的学习和教育扩展为全院的共同任务、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每一位同志、把短期集中教育扩展为在校全程教育、把学员在校教育扩展到毕业后继续受益、把学习和宣传延安精神扩展为弘扬延安精神等“五个扩展”。

楼房一间接一间。延安革命传统教学,是西安政治学院办学的“自选动作”,没有专项经费和场地,他们就开源节流、多方筹措,先后为基地建设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建造2600平方米的窑洞式楼房和1000平方米的大饭堂,目前教学基地房屋建筑面积已达6000多平方米,一次可接待500余人。

32年来,西安政治学院直接担负教学输送任务约233批次,出动车辆17840台次,累计车队行程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

 

西安政治学院外貌(资料图片)

以真取信,紧扣时代脉搏

革命传统教育本质上需要情感教育。西安政治学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以情感人、以境激情、以真取信、情理交融的“情感教学法”。

庄严肃穆的“四八”烈士陵园,背倚青山、面对延河,在苍松翠柏掩映下,安息着王若飞、秦邦宪、叶挺、张思德等几十位革命先烈的英灵。

在这里,革命先辈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理想和信念追求,深深触动着每位学员的心灵。

西安政治学院学员:“感动的不仅仅是先烈感人至深的事迹,主要的还是事迹背后所蕴含的坚定信念。”

为了系统研究延安精神,2006年9月,全军首家“延安学研究所”挂牌成立。这个所成立后,通过整合资源、深化研究,从更高层次上推进延安革命传统教学。

青化砭。蟠龙。羊马河。进入新世纪,西安政治学院为培养“懂军事、会打仗”的高素质应用型政工人才,开展了“三战三捷”战例研究现地教学。

“延安精神与理想信念”、“延安精神与革命军人人生观”、“延安精神与艰苦奋斗”……这是西安政治学院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32年间,在不同时期开设专题的教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西安政治学院当年就开设了“延安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课;党的十七大刚刚闭幕,西安政治学院在七大旧址,开设了“从七大到十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专题课。

整齐的村舍。西安政治学院邀请延安地市领导介绍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参观改革开放先进典型庙沟村和科学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的侯沟门村,让学员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西安政治学院学员:“我已经多次参加延安革命传统教学了,每次都会强烈感受到延安精神的旺盛生命力。”

近几年,西安政治学院派出500多人次,深入部队、企事业单位进行宣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军内外邀请西安政治学院教员讲课的越来越多,教员忙不过来。2003年,有家单位多次邀请教员讲传统课,都因教员时间调整不开而“搁浅”,这个单位领导给西安政治学院打来电话,说教员太牛气。

这些情况说明,社会对延安精神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还是靠教员“一张嘴”来讲,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

西安政治学院更新观念,为传播延安精神插上现代化的“翅膀”,他们把教员作的延安精神报告、讲稿以及学院制作的专题片和其他资料刻成光盘,无偿提供给有需求的单位。2005年,他们借助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契机,在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建成我军第一家“延安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网站,借助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各类信息1万多条,文字总量达1500多万,图片1300多张,为全军官兵学习、研究延安精神提供了网络服务平台。目前,网站累计访问量达560多万人次。

乐在其中,爱在其中

西安政治学院教授鱼俊清:“讲党史要坚信党史,讲延安精神要实践延安精神――这是我们党史教研室的座右铭。在前不久延安教学时儿子不幸去世,我虽然没能与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心里很痛苦,但作为一名军队院校的教员,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

现为西安政治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的杨玉玲怎么也想不到,当初只是一堂试讲课,她的一生便与传播延安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

杨玉玲,1990年7月毕业的西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特招入伍,到西安政治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任教。上班刚一个月,领导就让她担纲延安革命传统教学任务。杨玉玲在教研室同志们的帮助下认真备课。试讲十分成功。那天,一位当年在延安战斗生活过的河北离休干部听完她的课后,激动地说:“没想到你这个年轻人,把我这个‘老延安’讲得掉了眼泪。”

“第一炮”打响后,杨玉玲很快融入到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队伍。不到6年,她把延安革命传统教学设置的所有课程都讲了个遍。而且她从校内讲到校外,向全社会传播延安精神。其间,她主编和参编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系列教材15部,出版专著3部,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

在这个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不枯燥吗?

杨玉玲:“从试讲第一堂课起,我就走进了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再也不想走出去。我是乐在其中呵!”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实际上延安精神已经融化到我们的血脉中去了,无意识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西安政治学院的教职员工真情传播践行延安精神,乐在其中,也爱在其中。

组织学员到驻地农村搞家访,是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20年前,党史教研室杨忠虎教授曾带学员来过这里。当时他们是踩着河道中的石块涉水过河的,村民住的都是破旧的土窑洞。家访时,杨教授和学员把前一天省下来的白面馒头,以及从集市上买来的粮食送给老乡,临走时,大家还给村民捐了款。这个家访点还成了《延安精神与艰苦奋斗》教育课多次提到的典型事例。

贫困老区河庄坪乡井家湾村,一个家访点。2008年6月,杨教授专程来这里家访。展现在他面前的让杨教授感叹不已――走过新修建的石头桥,村前的田地里是一座座漂亮的蔬菜大棚和一个个花卉种植园;以往的土窑洞已经不见踪影,家家都是坚固、漂亮的石窑洞或砖瓦房,还有花园式的院落。全村163户,其中52户经营“农家乐”,有的家庭仅此一项年收入30多万。家访回来后,杨教授调整教学内容,给学员上了一堂《延安精神与新农村建设》的专题课。

西安政治学院先后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了8万余名政工干部,他们中有35%以上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全国学雷锋标兵”李润虎、“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公方彬、“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等一大批人才,都曾在这里汲取精神营养。学员樊建川转业回四川后,为实现传播红色传统的夙愿,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全国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该馆被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和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樊建川:“感谢母校让我们去延安学习。延安精神让我享用了三十多年,在精神上时刻给我鼓舞给我启发。延安精神是一种永远可以生根发芽的精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