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

2010-07-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充分肯定优秀民营艺术院团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作出的积极贡献,推动民营艺术剧团改革向纵深发展,文化部于今年6月23日至7月13日在京举办了“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23家优秀民营表演团体的14台优秀剧目在京演出,这些剧目涵盖了戏曲

、歌舞、曲艺、杂技、魔术、木偶、皮影等众多艺术门类,不少剧目曾获得国家级奖项,深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6月30日,文化部在京召开了民营艺术院团发展座谈会。7月12日,又召开了艺术评论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对这些参演剧目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现摘登部分专家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同在蓝天下,生机更盎然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

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经过十余天的热闹锣鼓,于今天落幕了。由文化部搭台,让一批民营艺术院团进京唱戏,这是建国六十年来的第一次,此举为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称道,认为是文化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强力举措。据初步统计,现在全国已有民营艺术院团6800多家,数量是国营艺术院团的2.5倍。这样一支庞大的演艺队伍,需要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前瞻性的引导:表彰先进,树立正气,积极扶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来贯彻党的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此次由23个民营剧团组成的14台大戏进京演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国营剧团宣示:戏是要演给观众看的,一定要多走市场,长期服务基层,服务于农村,服务于人民。现在的民营戏曲院团,每年演出都在400场以上,偏僻的村庄,有他们的足迹;深山老林,有他们的声音。“只要是羊能上去的地方,人就能上去;只要人能上去的地方,剧团的戏就能上去”;“过年不在家,在家不过年”。这样豪迈坚定的语言,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强音,是他们向时代发出的呼唤,是改革开放为他们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此次进京演出的民营剧团以戏曲来说,质量都很高,有些戏堪称与获奖的国营剧团的戏颉颃媲美。所以,若论走市场或进赛场,走市场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而民营艺术院团在群众中反复经过检验的优秀剧目,进入赛场就更具备坚实的竞争基础。例如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创作演出的《铡刀下的红梅》,多年来在充分走市场已取得很大的成绩的同时,又进入赛场,该剧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殊荣,团长兼主演王红丽荣获中国戏剧“二度梅”称号。民营剧团的演出,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受到观众的赞誉,实践证明,艺术只有关心社会,社会才能关心艺术。

此次进京演出的民营剧团也向自己的众多伙伴宣示:民营剧团要有精品意识,剧目的艺术质量越高越能吸引观众,生命力就越久长。现在低俗文艺抬头,它们打着“平民化、娱乐性”的旗号,贩卖庸俗、低俗、媚俗的低级作品,是当前文艺领域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比较容易受到低俗文艺侵蚀的是某些民营剧团,因此,民营剧团演出的剧目要量一把尺子,要坚持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和清新活泼的艺术形式,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崇高的审美理想,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例如吉林东北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二人转艺术团总经理兼团长李云杰说:“当初看到的化装不规范,服装不讲究,唱的东西让人脸红的二人转”,感到很痛心。现在“东北风”的二人转和他们演出的其他节目,既健康积极又诙谐幽默,老百姓喜闻乐见。“东北风”以自己的演出行动向低俗文艺宣战,我们应当给予热情的鼓励,政府应当给予这样健康的民营剧团以奖励,使民营剧团更加充满活力。

 

扶持引导民营艺术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文科

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已于日前落下帷幕。整个活动历时半个多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3个民营艺术团体演出了14台优秀剧目。这是中国民营艺术演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的民营艺术演出事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赢得了自身崇高的价值身份与重要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国家文化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热切关注。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藉市场经济腾飞,已然成长为我国舞台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参加本次展演的民营艺术院团,是目前全国6800多个民营艺术演出团体的杰出代表。它们最早的成立于1979年,最晚的成立于2008年,长期以来扎根基层、服务大众的经营理念,特别是面向广袤乡村、服务农民群众的演出实践,已使他们成为具有最广阔市场空间与最广大受众群体的演出团体。其中许多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业余水平”与“草台班子”,而是拥有年均演出400场以上傲人成绩和千百万热情观众的行业中坚与艺术品牌。一些院团的节目还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优秀剧目”奖。许多团体在自负盈亏的经营背景下坚持做一些公益性的下乡演出,部分主演还获得了“二度梅”等行业殊荣。这就使得我国的民营表演艺术团体和民营性质的经济体一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民营艺术院团的艺术展演,意义因而非常巨大。这次展演期间还组织召开了“民营艺术院团发展座谈会”、“民营艺术院团艺术建设座谈会”和参演节目的评奖表彰活动,总结推广了民营艺术院团在艺术生产、人才培养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成功经验,研究探讨了民营艺术院团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宣传张扬了它们扎根基层、开拓市场、服务群众的奋斗精神。表彰先进也树立典型,扶持引导也确立示范,是促进民营艺术院团更好更快发展的有力举措。

民营艺术院团的经营特色十分鲜明,专业资质及艺术可塑性也非常强。他们机制灵活、运转自由,扎根基层、熟悉市场,表演鲜活、富于热情,善于经营、勇于创新。

而从参加展演的14台节目的舞台效果看,这些优秀民营院团在处理上述问题上的做法与成绩,应该说是非常显著的。仅以参加展演的吉林省长春市“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演出的专场节目为例,其展示二人转“说、唱、扮、舞、绝”五种主要技艺的节目设计,较好地展示了二人转艺术的传统精髓,并在“净化舞台,杜绝脏口”方面作出了切实努力。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一些“绝活”表演的创新手法运用,时尚元素的引入“混搭”有余而“化用”不够,过分展示“技艺”的做法使得节目的“内容”表现不够有机,主题呈现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割裂和消解。尽管如此,基本的节目形态和审美旨趣,较之那些被学界专家批评为打着二人转名义的“二人秀”演出,要正宗、传统和纯粹得多,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小的贡献。相信通过本次展演和交流,此类不足一定会在未来的创演实践中真正得到消解。

 

 

民营舞台艺术花盛开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会长王祖皆

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让我们有幸集中地领略到了23个民营艺术院团的风采,观剧后感受颇深,我重点就音乐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此次的重头戏是戏曲,包含了豫剧、吕剧、晋剧、黄梅戏、锡剧和越剧6个剧种。这几部戏在艺术处理上也都很精湛,有创新。豫剧《铡刀下的红梅》那种闪回、大写意的手法,《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这首山西民歌与豫剧音乐的巧妙结合;晋剧《龙兴晋阳》几处灯光的烘托和呼应处理,丰富的管弦乐队伴奏以及马头琴和蒙古长调的引入;锡剧《玉飞凤》简洁写意的舞美以及“剑”和“凤”的虚拟化表现手法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以外,这6部戏都能围绕着戏剧本体来充分调动声、光、电、化、服、道等多种表现手段使舞台呈现丰富多彩,来适应和满足“读图时代”大众从“听戏”走向“看戏”的观赏心理。

此次展演有一台很独特的民族音乐会《丝乐山谷》,是由蒙古族的额尔古纳乐队、藏族的阿佳组合、苗族的苗山人组合、维吾尔族和俄罗斯族的阿不・雪莲组合共同组台演出的,北京华明伟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组织了这场演出。这是一台绚丽多姿的,充满异域情调和少数民族风情的音乐会,不管是唱、是舞、还是器乐演奏,演员们是那么放松、那么自然、那么淳朴,而他们的音乐、他们的服饰、他们的民俗,又是那样的生动、那样的丰富、那样的色彩斑斓,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当他们齐声高唱《爱我中华》时,那种浓浓的民族情、团结意,真让人感动!

参加此次展演的音乐剧《蝶》,瞄准了上个世纪世界最重大的文化成果之一,被人们称之为“朝阳艺术”、“最与时俱进的艺术”那样一种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最具有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前景的,最时尚、最通俗的当代音乐戏剧样式,引入国外专家,不断提升制作和演出水平,试图实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融合,十年心血,破茧成《蝶》。他们不仅完成了在国内的巡演,还把触角伸向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以迎接中国音乐剧时代的到来。

 

城市应为民营剧团创设良好生态环境

北京市东城区文联秘书长程永涛

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的成功举办,显示了党和政府对民营艺术院团健康发展的高度关注,也给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集中补课和学习的机会。

东城区作为首都文化中心区,近年来正重点建设戏剧文化城。结合此次文化部的展演活动,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着力构筑戏剧发展平台。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聚集戏剧策划人才、创作人才、演出团体和营销人才,鼓励优秀戏剧作品创作,形成戏剧智力资源库和产业孵化器,构建创作平台。建设良好的戏剧要素环境,吸引国内外精品剧目荟萃,打造高品位的戏剧品牌,扶植戏剧产业与旅游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形成具有辐射力的国际化演出市场,构建演出平台。通过行业研讨、网络传播、高端论坛、名人讲座、颁奖盛典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戏剧各方资源,促进戏剧创作、演出、宣传、营销等各个环节对接,开展城市间戏剧展示互动,鼓励国际戏剧演出交流,实现跨界合作,构建交流平台。

二、积极传播优秀戏剧文化。充分发挥戏剧文化名人资源优势,倡导和鼓励名家名人开展讲座交流,传播优秀戏剧文化,培养市民对戏剧文化的兴趣爱好,提升市民的文化艺术素质。举办戏剧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公益活动,鼓励戏剧团体和个人深入社区、学校和驻区单位进行演出、交流和辅导,鼓励剧场或演出团体举办公益演出,大力培养戏剧观众基础,营造浓郁的戏剧氛围。以戏剧主题公园、文化广场为依托举办公益戏剧演出,不断加强戏剧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校园戏剧文化建设,经常举办校园戏剧展演活动。

三、努力推动区域资源共享。建立戏剧发展公共服务各方协同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戏剧市场管理与服务,建立剧场经营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定期跟踪监测和分析研究戏剧市场发展状况。积极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展示交流、版权保护等配套服务。聚合院团、剧场、院校、导演、编剧、媒体、票务等各方资源成立戏剧联盟,最大程度地实现戏剧人才资源、剧目资源、硬件设施、新人新作推广、宣传与票务工作的整合与共享。建立戏剧网站,及时发布并传递戏剧创作、演出、运营中各个环节的最新动态、供求关系等有效信息;利用现代化传输技术手段提供戏剧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咨询服务,实现戏剧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发展戏剧协会等社团和服务组织,组织开展剧场、院团、戏剧家、经理人联谊联动,实现戏剧智力资源共享。联合区域内大型公共文化机构、演出机构和票务企业,逐步建立起快捷高效的策划运营体系,实现戏剧运营资源共享。

四、切实加强资金引导扶持。设立戏剧发展公益补贴资金,用于推动戏剧事业发展,重点支持戏剧品牌活动、宣传普及、国内外交流、剧场和剧目奖励、吸引戏剧名人工作室入驻。设立戏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保值使用”的要求,以优惠借款、直接投资、专项补贴等方式,引导、带动、吸纳社会资本,推动戏剧产业发展。重点用于精品剧目创作和引进,戏剧团体集聚,支持剧场建设和现代技术设施开发研制。

 

从“办”转变到“管”的又一重要举措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

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于201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北京隆重举行。其中包括六个剧种的六台地方戏曲――有四台是原创作品,两台是移植本剧种的优秀保留剧目,他们都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这次展演,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从办和管理本系统主管的公有院团向管全社会院团这种职能转变的又一重要举措。值得庆贺。

我国艺术院团的所有制体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20世纪上半叶,即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艺术院团(班、社)大部分是社会资助的民营团(班、社),公营的很少。新中国建立后,即50年代初期,在全国“一化三改造”即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民营剧团都改造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的公营事业单位,即不存在民营剧团了。“文革”期间,艺术院团受到极大摧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艺术院团得以恢复至3600多个,其中包括集体所有制院团800多个。那时,文化主管部门既办团又管团。

新时期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和民营院团的兴起,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除边远省区外,内地各省都有数百个由个人或合伙投资,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审批、在工商主管部门登记注册的民营团(当时叫民间职业剧团),其总量与现在全国存在的8000多个大体相当。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文化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推进,人们在认识上,把民营院团和公营院团都认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事业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在行政上多年“分级管理”和财政上“分灶吃饭”的条件下,民营院团事实上得不到国家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财政资助。加之民营团在艺术人才和经费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因而在艺术水平上总体说不高。他们的存在和服务基层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舆论上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文化主管部门只能在政策法规的层面作宏观的管理。在艺术生产的指导和激励方面,想“管”也勉为其难。

曾经有过这样的尴尬事:2002年,某个在省里注册的民营团参加该省的戏剧大赛获得金奖第一名。按大赛主办方规定,凡得金奖者,由该团的主办单位用“以奖代补”(补助该戏的先期投入)的方式,奖励获金奖团40万元。而这个获金奖团因不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办的,故至今未获得政府财政的40万元奖金。

可喜的是与上述某团相反,这次参演的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公司,是在太原市清徐县注册的民营团,他们的参演剧目《龙兴晋阳》,从选材、剧本论证修改到排练演出,直至参加全国性的赛事,始终得到太原市相关领导同志的悉心指导和在经费方面的大力资助。太原市领导从大局出发,对公营团民营团一视同仁,致使弘扬三晋文化、呼唤社会和谐的《龙兴晋阳》一剧,去年在参加中国戏剧节时荣获优秀剧目奖。

更可喜可贺的是这次展演,文化部和参演民营团所在地的主管部门拨出相应的资金,资助民营院团来京展演,不仅解决了来京各团的往返旅费和在京食宿等经费问题,避免了基层民营团进城住地下室旅店的窘境,而且也预示着将会形成激励机制、丰富管文化的手段,推动各级政府文化艺术主管部门进一步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促进我国民营艺术院团的健康发展。

 

政府引导的重要意义

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福麟

文化体制改革,迎来了舞台艺术的繁荣,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是政府首次为民营剧团搭建的一个展示风采的大舞台,其意义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普通展演的含义,它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将进一步引导民营艺术院团健康地发展,对把我国建成为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近日来的观摩和座谈,深受启发,感受颇多,兴奋之余也有深深的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现有民营艺术院团6800多家,是国有艺术院团的2.5倍,此次参演的十四台剧目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政府和社会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他们常年坚持面向基层,活跃于农村、厂矿、学校、军营、社区,以“出门一身棉,回家一身单;过年不在家,在家不过年”及“只要是羊群能上去的地方,我们剧团的戏就能上去”的精神,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

他们在注重生存及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一部弘扬主旋律的作品《铡刀下的红梅》共演出了千余场,并荣获了国家级大奖。晋剧《龙兴晋阳》、黄梅戏《女驸马》、吕剧《姊妹易嫁》、锡剧《玉飞凤》、越剧《状元未了情》、民族音乐会《丝竹山谷》以及《木偶・皮影专场》,坚守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努力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不断创新,为观众带来了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东北风》(曲艺・二人转)、《汪其魔魔术晚会》、《卖火柴的小女孩》、《飞翔》(杂技剧),心装百姓,以他们精湛的演技让剧场笑声不断,给观众带来了欢乐。音乐剧《蝶》的创作力图打造民族性、国际性兼备的经典作品,走出国门。动漫歌舞剧《魔幻仙踪》不断探索以期创造出真正符合“国际化”的优秀舞台作品,演出让人耳目一新。

深深思考之后,我们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积极行动起来,立即着手将民营的话剧优秀剧目纳入到今年10月份即将开始的话剧金狮奖的评选。

总之,此次展演给首都人民带来了艺术的盛宴,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6800多家民营艺术院团的现状到底如何?他们到底还存在什么问题?政府应该给予怎样的关注?应出台怎样行之有效的政策?怎样使他们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和价值取向?使之提高审美理想,自觉抵制腐朽文化,杜绝黄色低级庸俗的不良倾向。在着力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同时,应注意保证我国的文化安全。

 

我心中的民营艺术院团

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周娜

作为一名普通团员青年干部,有幸观看了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展演活动非常成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营艺术院团以专业的素质、朴实的呈现、符合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赢得广阔市场。从我观看完第一场演出《铡刀下的红梅》开始,就为民营艺术院团的演出所感动并生发出由衷的敬佩。感动是因为演员们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不畏严寒酷暑,克服各种困难,不以酬劳为界限,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送上了精彩的、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默默的贡献。敬佩是了解到民营艺术院团没向政府要过一分钱,以新型市场主体的身份主动投身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赢亏,在市场中求生存,在演出中求效益,凭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合理的管理模式赢得了市场,得到了发展。

民族传统文艺作品应不断创新,要适宜市场、时代的需求。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舞台艺术又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它对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美好理想、推动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文艺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人民在享受艺术的过程中得以充实,和谐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进入,流行音乐等艺术形式不断占据年轻人的市场。因此,我觉得民营艺术剧院可以发挥其灵活经营的特点,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上要积极地去适应观众的欣赏需求,适应时代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身边的人和事为素材,去创作更多年龄段喜欢的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艺。同时传统文艺要做适宜宣传,不能脱离群众基础,要让它源于民间又在民间自然地流传。

民营院团在观众的面上可以继续拓宽。现在多数民营院团是以地方戏为特点,服务于基层,我想政府也可以做一些相应的扶持,比如与地方院校联合,为学生演出,通过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去反映、歌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主流意识,塑造青年人坚毅正直和谐美好的民族素质,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些引导。另外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可以设立传统文艺欣赏课,分阶段地介绍地方剧种,让孩子们从小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