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改革:引领教育发展

2010-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丰捷 我有话说

这个夏天,好消息伴随着暑热从天而降。

在北京,曾经因户籍限制而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备受煎熬的外来人员,终于在“同城待遇”的新政下迎来一个踏实的暑期,随着西城、海淀、东城、朝阳等区率先向非京籍学生敞开大门,今年,大批外地孩子顺利完成“小升初”,北京市教委承诺,将力争用3-5年时间使外来人口子女全部享

受义务教育“同城待遇”。

而在如火如荼的高招录取现场,“分”、“分”、“分”不再是学生的命根,越来越多各具专长的偏才、怪才受到名校青睐。清华大学高调宣布,状元并非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多元评价机制下,他们将不再单纯以分数论英雄。万众瞩目中,北京大学今年成功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继而宣布,明年将全面推行这一制度。

一切都如人民所愿,向着更加令人民满意的方向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发展之势向前跃进,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从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世界为之惊叹,是什么让中国教育成就非凡?我们的回答是:改革。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改革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是教育活力的重要源泉。

改革:为了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005年岁末,世界再次听到来自中国的强劲声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庄严宣布:“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从明年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时光飞逝,我们的努力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赢得了胜利。2006年春节前后,西部农村学龄儿童都得到了一张类似新年贺卡的卡片,拿着它上学可以不交学费、杂费和书本费;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承诺成为现实。

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普惠全民:进入新世纪,体制改革适应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新体制。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免费义务教育首先在全国农村实施并逐步推广到城市,实现了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一所学校就是一座丰碑。今天,我们骄傲地说,中国正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2007年,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有2.6亿学生,遍布全国城乡的学校达62万多所。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让所有孩子“有学上”的目标。2007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个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改革:为中国崛起提供人才支撑

有一组数字让中国高校备感欣慰:近五年来,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项占到了全国总数的55.1%、64.4%和53.6%,有80%左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出在高校。

另一组统计显示,30年来,全国累计毕业普通本专科毕业生3009万人,研究生176万人。毋庸置疑,高校正在为国家进步作出重要的知识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但曾几何时,壁垒森严、条块分割、条条分割、“小而全”、低水平重复让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何其沉重。跨越与突破,改革成为高等教育重获生机的必然选择。

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迈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形成了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发展格局,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项改革措施,大规模地进行了教育资源的整合,高等教育体制和布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公平教育(资料图片)

同时加强了省级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责任,打破了原来条块分割、条条分割的旧体制,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组建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推动了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正在成为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形成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体制,强化了政府的统筹责任,调动了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

改革激发了活力,创造了效益。来自教育部的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全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全国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

改革:给教育更好的未来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前不久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优先发展教育”成为改善民生之首。

回顾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教育体制改革在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时,在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中,无不充满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辩证法的色彩。

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机制初步建立;改革教育投入体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上迈出重大步伐。一路走来,改革的探索一次次告诉世人,站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各方关系,必将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