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报关于徐一戎的报道广受关注

2010-07-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朱伟华、张士英 我有话说
本报哈尔滨7月15日电本报6月26日头版刊发的通讯《徐一戎:把论文写在北疆大地上》,报道了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水稻专家徐一戎的事迹,他61年矢志不渝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潜心主持研究、推广了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创造了高寒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超千万
亩、大面积单产超千斤的奇迹。该报道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各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引起强烈反响。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霍立君说:“读完这篇报道,我的眼睛湿润了,这让我回想起了以前陪徐老到水稻农场指导生产时,徐老一头扎进稻田里不愿出来,细细地抚摸着每一棵水稻秧苗,认真地观察它们的成长,那种场景让我感动得落泪。在徐老的眼里、心里只有水稻,就像他所说的‘我一生的工作总结要说两个字就是‘水稻’,要说一个字就是‘稻’字。徐老的这份执著一直都在感染着我。”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院长马守义说:“徐老将‘两个一生’奉献给了黑龙江垦区的水稻事业。一是将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垦区的水稻事业,二是将一生的积蓄奉献给了垦区的水稻事业。让我将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事业,我能做到,但让我将一生的积蓄奉献给事业,我真的办不到。这正是徐老的伟大之处!我院用徐老捐出的100万元,设立了‘黑龙江垦区一戎水稻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奖励为水稻事业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我想这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不断钻研奋斗。”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邹德堂教授说,徐一戎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典型群体的杰出代表,他默默无闻、深入实际、甘于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矢志不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科研态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是我们科研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徐老先生长期扎根农业生产第一线,深入水稻生产实践,以农为荣、以农为乐,选准方向、矢志不渝,不图名利、不图安逸,展现了一个农学家的精神风范。广大农业院校都要用徐老先生的先进事迹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激励和鼓舞中青年教师、在校研究生和大学生,通过徐老先生的事迹,让大家明白,年轻的农业工作者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追求务实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东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家魏?教授说。

黑龙江省农科院栽培所研究员张凤鸣说:“黑龙江垦区水稻面积的扩大、高产栽培理论的形成和技术体系的建立都凝聚着徐一戎老先生全部的精力与心血。徐老这一生以研究出成果再应用在水稻生产中,使稻农增收,多打粮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他最大的欣慰,这是值得我们农业院所的所有科研人员学习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