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拼将生命铺坦途

2010-07-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舒春平 通讯员 齐明宇 涂敦法 我有话说

七月,川藏公路800公里“咽喉”路段――

有两组数字令人动容:

14年来,川藏线行车时速平均提高30公里,基本实现全年畅通,沿线5个县经济增长翻了2.5倍;官兵抢救遇险群众近2万人次,12名官兵英勇牺牲,8人落下终身残疾,384人负伤……

负责“咽喉”养护保通的武警交通四支队官兵,用青春、热血

和生命,把无字丰碑镌刻在川藏线沿途各族群众心中。

14年冬季无断道

今年4月15日下午6时,川藏线牛踏沟段发生山体崩塌,西藏自治区派出的12台赴玉树抗震救灾医疗救护车受阻。

保畅通就是保生命!四支队参谋长刘万林和官兵携带2台装载机、2台挖掘机赶到事发路段。刘万林一边安排一辆挖掘机集中灯光向山体上照射,观察飞石滚落,一边抢通。飞石砸在机械上“乒、乒”作响,官兵们全然不顾。突然,一块重约50多吨的巨石呼啸而下,四支队二大队大队长吴三丰大喊一声,挖掘机手范卓亚和彭斌斌立即倒档,后退5米,躲过一场劫难。凌晨3时,一条长35米、宽4米的便道开出,救援大军急驶而过。18个小时后,被堵道路畅通。

川藏公路以险著称,特别是竹巴笼至东久桥路近800公里,横跨4大水系、6座高山、9大险段,沿线流沙、塌方、泥石流随处可见,被专家称为世界公路灾、病害“百科全书”。1996年四支队临危受命,在川藏线养护保通这800公里,他们科学养护,引用“梯级消能原理”,攻克雪崩灾害防治难题;采取路基处投掷铅丝笼办法,有效缓解雨季暴雨冲刷路基“老大难”。支队政委李向华说,官兵们牢固树立修建保通一条国防路、政治路、团结路的信念,把川藏公路“咽喉”路段路基平均拓宽1.8米,全线车辆事故率下降40%,创下连续14年冬季无断通的新纪录。

300多面感谢锦旗

支队荣誉室里300多面锦旗,无声地诉说一个个感人故事。

2008年8月27日下午,泥石流把迫龙乡向西2公里道路冲断,一辆有40多名乘客的大客车陷入泥中。泥沙滚滚而下,如不及时脱离险境,一车乘客随时会被冲进悬崖。时任中队长的韩安钢带领15名官兵火速冒险救援。天色昏暗,暴雨如注,路面溜滑。官兵们在挖掘机随时可能坠入悬崖的情况下打通一条便道,用钢丝绳把车拉到平安地段。正当乘客欢呼时,“啪”的一声,挖掘机油管爆裂,韩安钢找来一根备用油管,和总经济师孙宏俊抬着油桶向挖掘机跑去。又一声巨响,受江水浸泡的路基瞬间垮塌,韩安钢和孙宏俊一下子摔下15米高的路基。韩安钢头皮撕裂,缝了11针。孙宏俊两根肋骨断裂,腰椎断裂,镶进两根针,被鉴定为7级伤残。

乘客们落泪了。他们以“川藏线全体乘客”的名义,送来一面锦旗。

“宁可倒下铺成路,不让一人有危险。”这是战士杨浩学日记中的一句话。牺牲时,他不满24岁。

2002年7月,藏东高原雨量暴增,川藏线中坝至牛踏沟路段一天里发生14次大型泥石流、塌方,100多台车辆、200多人被困途中。四支队中队长田晓林率领官兵打响抢险攻坚战。期间,路基突然垮塌,田晓林和班长孙建文、战士杨浩学被卷进水流湍急的迫龙藏布江光荣牺牲。

14年来,为让川藏线成为“平安大道”,四支队官兵在路两边设立400多个警示牌,在危险地段拉上百米警戒线。四支队先后出动兵力36000多人次,机车11700多台次,参加抢险5280余次,修理、救助抛锚和被困车辆近15000台次、抢救遇险群众近2万人。

70多本爱民日记

朗秋村是当地有名的经济落后村。去年初,四支队党委决定为朗秋村建一座桥,让这里的老百姓也过上舒心的日子。官兵们集中20天时间,投资20多万元,在朗秋河上架起一座宽3米、长40米的钢架桥。从“孤岛”走出的朗秋人,从此搞起运输、养殖、小型加工厂,去年人均收入上万元,跃居全乡第一名。

如今,那些纵横在川藏线沿途的一座座桥、一条条路、一个个工厂,见证着支队官兵的奉献与大爱。四支队政治处主任袁和权打开70多本厚厚的爱民日记,娓娓道来――

四支队二中队为驻地村民铺设灌渠3000多米,手把手帮助村民种起水稻;三中队官兵为驻地村民修建水库,使干旱减产甚至绝收的历史一去不返。波密县县长格桑高兴地说,川藏线不仅是一条生命线,还是武警官兵造福群众的幸福线。与10年前相比,如今全县人均收入增长13%,财政收入增长20%,沿线9个民族全部脱贫奔小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