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铁路电气化领域的领军者

2010-07-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通讯员 闫玉玲 李菁 我有话说

伴随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世界铁路建设国之列。不论是在冻土高原,还是在崇山峻岭,无数的知识分子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铺就了一条条通往繁荣幸福的黄金大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延伸的钢轨也引导着他们的人生坐标,走向辉煌的成功彼岸,

成为一批世界级铁路建设大师。在这个群体中,就有一位为中国铁路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铁路电气化专家――蒋先国。

机遇与努力铺筑成功之路

1985年毕业于西南交大铁道电气化专业的蒋先国,在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已经工作了整整25年。25年里,他先后主持了十几项国家重大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1项,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优秀工程设计奖各5项……如今,他已是业内公认的铁路电气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谈起蒋先国,年长的同事说,他勤奋好学,干事认真,有很强的责任心。工作之初,与施工现场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经历,使他对每个零件和施工安装的全过程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从那时起,他就深刻地感悟到:设计者的每一笔都将与现场的可实施性和结果密切相关,细节关乎着工程的成败,不断学习才能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1996年10月,蒋先国被派到德国研修高速铁路技术。在那里,他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高速铁路供电系统、接触网的设计及设计手段。学习中他十分认真,在与德国同事探讨设计方案和技术参数时,即使大家公认的“常识”问题他也要探讨。正因为如此认真,他学到了许多知识,为尔后回国攻克技术难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蒋先国说,德国之行让他在技术上得到了一次升华,在设计理念上有了一次飞跃。回国的第二年开始,他就参与了哈大、秦沈、京秦提速不同阶段的设计工作,并在设计工作中崭露头角,哈大线首次实现接触网适应速度值为200km/h、京秦客专首次实现既有接触网提速改造到200km/h、石太客专为国内首批四电系统集成项目,创下了多项全国第一、乃至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在年轻的同事眼里,蒋先国对工作较真、严厉、脾气大,甚至常训人。但在挨训后人们还是愿意找他谈,愿意找他看。他们说,“我们设计的方案,蒋总看完认可了,我们心里才踏实了,跟他干能学东西。”他对年轻的同事常说,别小看设计中的细小环节,它往往反映出设计者的水平,关乎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别看蒋先国脾气大、常训人,但大家了解他是对事不对人的,因此,在每年的领导干部民主测评中,他的认可度都很高,职工们对他是由衷的佩服和尊重。

熟悉他的人都说,蒋先国对工作始终有一股旺盛的热情,每每遇到挑战,他眼睛总是发亮,迎难而上,而且愈挫愈勇。他的激情不仅激励着自己,也感染着周围的人。他在技术上带头,管理上以身作则,工作起来雷厉风行,这种工作风格受到大家的欢迎,他带领的团队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几年来,他带领他的团队,拿下了十多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设计任务,并有多项获得国家、铁道部优秀工程设计奖。

时代造就人才,中国飞速发展的铁路事业,为蒋先国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他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先后被授予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天津市131创新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三年被评为集团公司先进生产标兵,连续两年荣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

攻坚克难创出“哈大电气化模式”

纵观中国铁路的发展,自1997年4月起至今已在全国连续进行了六次大提速,每一次提速的背后,都是科技的支撑和技术的突破。蒋先国作为我国的一名铁路电气化专家,不仅亲自见证和参与了提速的过程,而且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几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哈大、京秦、京沪、沪杭、京九、石德、徐连等项目的电气化提速改造勘察设计工作,脱颖成为我国铁路电气化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

哈大线电气化工程改造让蒋先国创造出了“哈大电气化模式”,为中国铁路电气化改造奠定了基础。这条北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至辽宁省大连市,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大动脉,是中国铁路的一条重要干线。1997年,作为这条线路电气化改造的技术总负责人,他带领他的团队从一些关键技术入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研究确定了全线技术标准和重大技术方案,主持开展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总结、提出了接触网精确设计、牵引电流回流通道安全设计等全新设计概念,研究确定了接触网悬挂方式、线材及张力配置及主要技术参数选择;研究出低净空跨线建筑物、老龄桥等处接触网悬挂与装配结构、绝缘隔离等设计技术;解决了电气化铁路普遍存在的弓网安全、零部件失效、紧固件脱落、钢轨电位升高等难题。

这些设计技术的创新成果,在国内属于开创性的,其后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大规模的既有线提速改造和高速铁路建设之中,大幅度地提升了我国电气化铁路的设计水平。2004年,该项目获全国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获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获铁道部2003年度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勇攀高峰为中国高铁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中国铁路的一次次提速,拉开了铁路腾飞的序幕;一大批高速铁路的建成,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铁路强国。

1998年开始着手建设的秦皇岛至沈阳客运专线,是当时我国首条设计时速为200Km及以上客运专线,对我国今后高铁建设全面铺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秦沈高速铁路电气化及电力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蒋先国深知肩上责任重大,面对如何构造客运专线牵引供电系统,如何选择适应200km/h速度的接触网悬挂型式、线材与张力、主要的技术参数等技术难题,蒋先国没有退却。

蒋先国带领他的团队反复研究论证。他从弓网耦合角度出发,运用波动传播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接触网悬挂张力的筛选规则和方法,系统地建立了高速接触网的评估体系和设计方法,解决了高速接触网悬挂类型、悬挂线材及张力、主要技术参数选择等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理论上的空白,并执笔撰写了接触网的专题研究报告,得到行业内的高度认可。

秦沈客运专线电气化及电力工程创造了“三高”、“三新”,填补了国内系列技术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为高速铁路建设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的电气化及电力工程获2005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获2005年度铁道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该项目的电气化工程获200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随着中国高铁的建设升级,设计时速也达到了最高350公里/小时。如此高的设计时速,对过去分散、独立的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系统,提出了革命性的、打破不同系统的高度集成的要求,专业术语称为“四电集成”。也就是说将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四个系统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使四个系统在整体上相互协同、相互配合,总体达到最优。这是高速铁路建设的核心技术,关乎着高铁工程建设的成败。

石太客运专线是由铁三院牵头进行四电集成科技攻关的首条线路,作为这一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蒋先国带领他的团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难题,确定了四电系统集成方案及各专业设计方案,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为石太客运专线成功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内“四电集成”的先行者,蒋先国不但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以设计单位为龙头,集“高速、重载、双箱”于一身的石家庄至太原铁路客专四电系统集成总承包工作,而且还通过研究与实践,创新性地建立了高速铁路四电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系统建立了RAM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四电系统安全评估体系,解决了四电可靠性、安全性评估的关键技术;首次引入集约化设计的概念,解决了四电设施集中设置、功能完整、系统优化的技术难题;率先将分散在各专业相同或类似的系统进行整合,解决了资源共享的技术难题;统筹兼顾,系统解决了四电系统集成接口设计的技术难题。目前,蒋先国已将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哈尔滨至大连、北京至石家庄、石家庄至郑州、大同至运城、长沙至昆明等高速项目的设计中,对确保四电与土建设计的一致性、完整性、整体性,确保四电资源合理配置、整体功能最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

不断进取引领电气化装备自主创新

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为蒋先国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如何最大限度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做出贡献,一直是蒋先国思考的问题。作为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的设计者和铁路电气化标准制定的参与者,蒋先国认为,除了设计出优质工程外,还应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工程的运用,引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电气化装备的研发,这是中国铁路发展的必然选择。几年来,蒋先国带领他的团队,通过与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出一项又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电气化装备。

为了实现高速铁路电气化装备国产化的目标,他主持开展了“秦沈客运专线接触网系统设计及设备的研制”、“接触网设备简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等铁道部重点科研课题的开发工作,首次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合承力索线夹、铝合金组合定位装置、载流铜合金整体吊弦、双耳楔形终端锚固线夹、铜镁合金接触线等安全、可靠、先进的接触网设备与器材。通过对零部件的设计技术、制造工艺、验收标准等的系统研究,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接触网标准与产品,研究成果纳入了电气化铁路行业标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建设和民族工业发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给了蒋先国一个施展才干的舞台。面对中国铁路今后的发展,刚刚从美国考察归来的蒋先国说,“走出去”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下一步战略。中国的高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高铁技术已完全具备打入国际市场包括发达国家的能力。世界需要中国,中国的铁路建设者有能力、有责任引领世界高铁的发展。我们要在与世界铁路高手竞争、合作中不断前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