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低碳城市:我们能做什么

2010-07-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梁捷 我有话说

我国的低碳城市化建设正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全国城乡人口与生产力应怎样布局?国家能源资源应采取怎样的战略?城市群内的城市功能如何分工?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应取怎样的理念?城乡建设运营中怎样节能减排?我们应持怎样的低碳生活方式?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属于自己的城

市才可能是低碳的城市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学院副院长):城市依靠输入巨大的物质和能量资源来建设和维持,全世界都一样,中国也不例外。只有充分理解了中国城市化经验、教训、问题的时候,我们才可能给每一个中国人制订一个美好的未来蓝图,给中国的城市化绘制一张美好的蓝图,让每个中国人有尊严的活着!

中国人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本地人的城市才会努力关心自己民众的生活,解决自己城市与民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思考和探讨未来的问题。

总结城市化引发的问题的教训,我发现,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市,一个属于自己在城市中的家。这个家,人们不需要在为了定期探望父母和孩子长距离旅行,不需要为上下班和孩子上学奔波劳累。这样的整体和局部流动性最小的城市化和城市,才可能是我们理想中的低碳生活,人人在这个城市里生活有尊严。

自己的城市和本地的城市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低碳城市化呢?我想,它应该是:

工作在哪里,家在哪里。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需要一场革命。从居者买其屋就变成了号召居者不应该有自己的住房,你的工作在哪里,家就应该在哪里,政府应该考虑按照就业职位的分布来布局和提供足够数量的房屋供人租用。

家在哪里,工作在哪里。中国城市建设与管理需要一场革命。按照人口和资源的分布重新布局城市和城市内部功能区,把城市和产业布局到人口和就业机会最集中的地方去。

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如同大家所见,中国各地的城市形貌雷同,各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正在消失,为什么?我们的房地产商和市长都不是在建自己的城市。房地产商只是在建设购房者的“新房子”,市长是在为了城市化率,吸引外来人口,吸引外来产业创造GDP而建造一个表面上繁荣的各种“新房子”。房地产商和市长们共同在意的都是城市化的经济收益,而忽视了当地人如何生活、当地的文化传统如何流传。

低碳城市化,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和谐的文化城市中国才会出现。

优化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开发低碳建筑

郭万达(综合开发研究〈中国・深圳〉院副院长、研究员):讲到低碳城市化,我认为,首先宏观上要把我国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这样,低碳城市化的实现才能“从上而下”,如果上面的国土单元划分不是很清楚,到城市单元划分的时候可能就是错误的,问题就大了。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聚集的过程。理论上讲,城市集中化应该比分散的农村居住更加低碳。因为分散就会耗费更多的资源。在同样的生活水平下,现实中的城市生活是高碳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功能划分。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过分追求GDP导致大城市的蔓延,农村迅速变成城市,但农村人口仍然没有在城市居住,这造成城市没有低碳,农村也没有低碳,这是目前我们比较大的问题。另外,原来没有把低碳城市、低碳经济放到主体功能区里,所以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王秉忱(国务院原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这种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发展新模式,也是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好模式。

加速低碳城市化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要大力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量,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这种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多种手段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根本目的。

绿色建筑谈了好长时间了,实质上绿色建筑就是要搞低碳建筑,这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建筑业界的主流发展趋势。目前我们国家已有的450亿平方米的建筑物里面90%是高能耗建筑,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住房建筑量每年都在增长,预计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达到100到15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建筑如何节能意义重大。

碳交易和开发浅层地热能源皆为可行之道

郭万达:我认为,现在一定要让主体功能区和低碳的发展相吻合。在考虑资源承载力的同时,把低碳发展的理念放进来,我们对主体功能区的看法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比如禁止开发的地方,以前是养起来,但用低碳的理念看,它就是有价值的。从这个角度看,主体功能区本身要走低碳经济的道路,应对气候变化,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

一系列的政策体制是保证主体功能区和低碳结合的重要因素。第一就是考核。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用GDP衡量地方政府,我们讲科学发展观,但落实到考核的时候,哪个地方都是以GDP衡量,没有办法低碳。第二,就是人口减载。只有让人口转移出去,地区的差距才会渐渐缩小。第三,更重要的就是公共服务。农村里能做到低碳,公共服务跟城市一样,那么这就会让它非常有意义。否则,这样的低碳就会是落后的。

城市要做好规划,划分好功能区域。限制开发的地方,我们要着重强调促进人口的转移,发展特色产业,把碳交易纳入到生态补偿机制。

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战略来看,我们认为重要的是怎么去减碳。在重点开发的地方,我们认为可以产城融合,这个“产”是低碳的产业,跟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要使用低碳的能源。老城改造、新城开发、工业园区,我们称之为低碳城市的三套马车。这三套马车是我们实现低碳城市化的重要支撑。

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碳交易机制,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渗透到主体功能区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全过程实现了,才会实现自上而下的低碳发展和城市的发展。

王秉忱:我认为对建筑节能,对搞好低碳建筑和低碳城市化建设来说,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源是一条可行之路。因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比较少量的高品位能源,也就是电能来开发地下的低品位能源,也就是浅层能地热能为建筑所用,这显然是节能的。从而把绿色的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与建筑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外,它节约了传统的常规能源――煤炭,也必然实现了减排。当把开发浅层地热能与空调制冷相结合之后,它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了,因为把热排放到地下,就减少了对空气,特别是对城市的热污染。所以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对推动建筑节能,搞好低碳经济,加速低碳城市化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同时要认真总结开发利用经验,做到科学合理,努力引导此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城市“沼气电”低碳新能源近日,山东青岛市小涧西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即将并网发电。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链接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河北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此后“低碳城市”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碳中和”这样的术语就成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并采取行动的文化基础。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