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阎肃:人民的歌者

2010-07-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特约记者 李国文 我有话说
编者按5月10日,本报军事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专访《阎肃:顺其自然争其必然》等,报道了阎肃的艺术成就、人生态度、主要作品,受到军内外读者喜爱;今明两日,本报再发表长篇通讯《阎肃:人民的歌者》、《众人心中的阎肃》,从阎肃的艺术生涯、文艺思想、作品创新及道德情
操等诸多层面,介绍这位“人民的歌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当艺术家把心献给了人民,人民还能忘记他吗?

阎肃生活照本报记者程伟光摄

他,是党和军队培育起来的艺术家;他创作的歌剧《江姐》,伴随新中国成长,至今已复排5次,演出500多场,历久不衰,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他作词的歌曲《红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等,唱进千家万户―――

他就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剧作家、词作家阎肃。

毛主席的话,记了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得的奖状和证书很多,但对‘优秀共产党员’这个荣誉情有独钟。”―――阎肃

镜头回放

歌剧《江姐》1964年9月完成排练,一经公演,引起轰动,一年内连演257场,很多观众看得热泪盈眶,看了一遍看二遍,看了二遍看三遍。当年11月的一天晚上,阎肃刚从戏院出来,突然,一辆吉普车在身边停下,车上人喊道:“阎肃,找你半天了,快上车,有紧急任务。”阎肃一愣,心想这么晚了还有什么任务,随口说:“什么任务啊?我可没穿军装。”车子进入中南海,阎肃才知道是毛主席看过《江姐》后,要接见他。见到毛主席,阎肃激动不已,他回忆说,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了一些话,大意是:《江姐》写得很好,你干得不错,我送给你一套《毛泽东选集》,你要继续努力,好好干。当时自己回答:“一定好好努力!”

是党和人民军队培养了阎肃。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年仅7岁的阎肃随全家从河北保定逃难到重庆,父母将他送到教会学校读书。1946年,阎肃不顾教会挽留,考取重庆南开中学。在校期间,他接受进步文化思想的影响,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1949年,阎肃考入重庆大学,秘密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重庆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学生运动。重庆解放时,阎肃坚决地留了下来,不久,被选调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工作,195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阎肃说,从我握紧拳头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一生都要做忠诚于党的文艺战士。”

“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咱们就跟着它的脚步走,走过黑夜是黎明。”这段话出自阎肃为歌剧《党的女儿》写的主题唱段,朴实的文字背后分明是一颗炽热的心。

1991年,阎肃接到任务,创作歌剧《党的女儿》向党的70岁生日献礼。此时,恰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作为编剧,阎肃顶住压力,仅用18天就完成创作任务。总政歌剧团原团长、《党的女儿》的作曲者王祖皆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61岁的阎肃3天就写成一场戏,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饱满的政治热情,是完不成任务的。

歌剧《党的女儿》荣获文华大奖等奖项,被国家文化部选作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三部戏剧作品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后赞扬说,歌剧《党的女儿》给我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创作中,79岁高龄的阎肃,又一次担当重任―――任文学部主任。2009年底,胡锦涛总书记接见首都文艺界代表时,与阎肃亲切交谈,充分肯定他在艺术上的突出贡献。

阎肃从事文艺创作的60年,是高歌主旋律的60年。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歌剧《江姐》、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已上演和传唱了几十年,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从1984年以来,他多次担任由中宣部、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电总局、北京市委主办的重大文化活动的主创任务,组织策划了16届央视“春晚”、21届“双拥”晚会和7届全军文艺汇演。

走进阎肃的家门,一排摆满各种奖杯和证书的书柜即映入眼帘,细问这些奖项的来历,阎肃坦言,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些奖杯只是岁月的痕迹,但有一个奖,他情有独钟,这就是他2001年荣获的“空军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证书。

采访手记

今年,记者已是两度采访阎肃,阎肃特别爱穿军装,人走到哪里,军装就带到哪里。已是80高龄的阎肃,仍坚守工作岗位,空政文工团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安排他在家里办公,但他并没有因此忘记自己是一名现役军人,处处以一名军队的文艺战士要求自己。着军装,对阎肃来说,是他对党、对军队忠诚与热爱的真情流露。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忠诚与热爱,阎肃便获得了自觉维护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高歌主旋律的不竭动力。

“常青树”的背后

“生活不会欺骗你,深入生活,就有好作品。”――阎肃

镜头回放

那是一个飞行日,一架架战鹰呼啸着腾空而起,一只只银燕轻盈地落向跑道。傍晚时分,战机陆续归航。但是,阎肃参与保障的那架飞机却没有回来。战友们眼巴巴地瞅着天空,这一场景在晚霞的映衬下,在阎肃眼前呈现出一副绝美的“盼归图”。当时,阎肃自问自答,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因为心中有一份牵挂;大家为什么要牵挂?因为爱呀!想到这里,阎肃内心激动不已。当天晚上,阎肃将这种感受付诸笔端――“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首传唱半个世纪的经典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就这样诞生了。

1959年,阎肃被空政文工团安排到广东佛山空军某部当兵锻炼。从种菜、擦飞机,到飞行训练保障;从做游戏、拉家常到文艺创作。阎肃与基层官兵打成一片。正因为有这一段经历,阎肃才写出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

“生活不会欺骗你,深入生活,就有好作品;浮光掠影,作品就有缺陷。”这是采访中,阎肃反复强调的一句话。阎肃说,他能成功创作歌剧《江姐》,并非偶然,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解放前,阎肃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重庆度过的,作为进步学生,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对重庆的乡土人情、国民党的残暴统治、地下党员英勇斗争的情况再熟悉不过。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这首传唱至今的歌曲《长城长》,阎肃创作于1992年。歌曲的曲作者孟庆云说,《长城长》这样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词不是憋出来的,是阎肃的部队生活积累的结果,是真情的流淌。

半个多世纪以来,阎肃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在艺术界,成就了“常青树”的美名。

采访手记

采访阎肃前,以为80岁高龄的他,思想可能落伍,但事实与记者的想法完全相反――80岁的阎肃仍是一个思想前卫的人,他对新事物接受很快。采访时,正值南非世界杯,喜欢足球的阎肃和年轻人一样,坚持凌晨两点半看比赛。80岁的阎肃自称“80后”,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被业界誉为“老玩童”。阎肃每天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关注着身边发生的事。阎肃的许多作品被广为传唱,经得起历史检验,就在于他用一颗超越世俗功利的童心,拥抱生活,观察世界,追求人间的真善美。

敢问路在何方

“我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阎肃

镜头回放

上世纪80年代初,阎肃应邀为电视剧《西游记》创作主题歌。从小就对《西游记》烂熟于心的阎肃,开始满怀信心,但当他写完“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句后,就再也写不下去了。当时,他被逼得满屋子转,从卧室走到客厅,又从客厅走到卧室。当他回头一看,猛然想起鲁迅的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于是,写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点睛之笔,成就了传唱至今的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会豁然开朗。”阎肃说,幸亏鲁迅有“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句名言,而我又读过鲁迅的书,否则,我很难写出《敢问路在何方》。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阎肃在继承中创新,以歌词反映时代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少时生活在重庆的阎肃,特别喜欢川剧,他认为川剧是最有文采的传统剧种,且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因此,背记了不少川剧剧本。

1993年,中央电视台为搞一台纪念《商标法》颁布10周年的晚会,请阎肃写一首“打假歌”。那时,假冒商品最多的是化肥、农药等。阎肃想,我总不能写“化肥是假的,农药是假的,皮鞋是真的”吧。想来想去,他想到川剧《白蛇传》中的“慧眼”,灵感一闪,于是就有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妙语。

这首名为《雾里看花》、以“打假歌”名义撰写的歌曲,风靡一时,传唱至今,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说写的是禅机,有的说写的是男情女爱……著名词作家、诗人陈晓光说:《雾里看花》这首歌,好就好在它的不确定性,任何人,不管什么经历、年龄、阶层,受过什么教育,都能在这个作品里获得不同的启迪。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这首几乎每届央视“春晚”都会亮相的京剧大连唱《唱脸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刻画出生动的京剧艺术形象,把京剧与通俗歌曲结合起来,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党委书记董伟说,歌曲《唱脸谱》是京剧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是一种艺术创新。

采访手记

采访阎肃,你能感到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阎肃兴趣广泛,博闻强记,触类旁通,他家有1万多册藏书,涵盖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历史、政治、宗教等领域。阎肃是中国剧协、中国作协、中国音协的老会员,还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会员,自称杂家。阎肃能创作出那么多好作品,与他通晓古今中外的知识结构不无关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