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通过“乐趣”培养“兴趣”

2010-07-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听说维也纳“儿童大学”时,我起初并没有在意,以为无非是利用孩子们放暑假,办个什么班,搞个夏令营,是学校的一种创收手段而已。后来,收到了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殷力娜老师发来的邀请,说孔子学院参加了“儿童大学”的活动,要为孩子们上中国绘画、书法、地理、饮食和音乐等5堂课,让我去看看。

在维也纳大学的一间教室里,20多个孩子围坐在6张桌子旁,他们的面前放着毛笔、墨汁、宣纸和书法字帖。我走近一位正在握笔写字的女孩。她说,她叫雅仕敏,今年11岁,从未接触过中国书法,今天是第一次手握毛笔,虽然不知道写的字是什么意思,但手握毛笔的感觉很有趣。我告诉她,她的名字在中文里是“茉莉花”,中国有一首民歌来唱颂茉莉花。她表示要去找来听听。达尼尔虽只有9岁,却已是第3次参加“儿童大学”的学习。他告诉我,每次都是他自己想来的,因为在“儿童大学”能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他今年选了8堂课,除中国书法外,还有未来的汽车等。他也是第一次手握毛笔,手上的墨还涂到了脸上,不过字写得不错。再仔细看,发现他将字帖放在宣纸下面,是照着字帖描。真是个“有点子”的孩子。我问他为什么对中国书法感兴趣,他说,要是会写中国字,同学们会觉得他很“酷”。他愿意学习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埃马努艾今年12岁,是个黑孩子。他出生在牙买加,随父母来到维也纳。他喜欢画画,也喜欢中国,还选了“中国地理”课。他照字帖写的繁体字“笔”,将“竹”字头下的两点画成了两颗炯炯有神的黑眼珠,让“笔”字获得了生命。

据介绍,维也纳“儿童大学”是维也纳大学在2003年发起的,每年一届,今年是第8届。今年参加“儿童大学”活动的有维也纳大学、维也纳医科大学、维也纳农业大学和维也纳技术大学等奥地利最权威的4所大学。今年维也纳“儿童大学”的上课时间为7月12日至24日。之所以称“儿童大学”,是因为“儿童大学”只面向7岁至12岁的孩子,目的是通过“乐趣”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来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儿童大学”禁止对孩子们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之所以称“大学”是因为所有课程都由大学老师授课,而且是在大学的课堂里上课。

今年的课程有科学、自然、医学和信息技术,由上述4所大学的500多名老师承担“儿童大学”的427次教学活动。安排的课程都是知识性的,但又结合生活。如:你家的厨房是不是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历史上的货币、硬币和支付方式是什么?手机是怎么工作的?你知道吗,水也需要清洗?身体里的血流向哪里?墨鱼汁怎么成了药?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红花、黄花、蓝花,为什么自然界的多样性如此重要?从课程安排看,大多数属于科普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但其特点在于“寓教于乐”,孩子们并没有感到在学习,而是在玩游戏。

“儿童大学”面向奥地利全国的学生,孩子们必须自愿报名,要像大学生一样有各自的学习手册,要在网上选择课程,然后在家长陪同下到指定的大学课堂上课,但家长不能进教室听课。因为学生都是孩子,所以老师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备课。今年报名的孩子有4000多人,绝大多数都来自维也纳,维也纳以外地区的孩子约为10%。

出乎我意料,“儿童大学”的所有课程都是免费的。“儿童大学”的教学场地,由参加活动的大学提供,所有讲课老师和参加服务的大学生都不领取报酬。教学器材的开支由奥地利联邦科研部承担25%,由欧盟和奥地利联邦劳动部承担15%,维也纳市政府承担15%,剩余的45%来自企业和个人的赞助。这样一种开发儿童智力和兴趣的做法,已引起一些欧洲和拉美国家的兴趣。近两年,每年都有外国教育专家来取经,想把“儿童大学”的模式带到自己国家。

(本报维也纳7月18日电)

图为9岁的达尼尔在上中国书法课。方祥生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