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万世根本是做人

2010-07-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章柏青 我有话说
“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摁出个大写的人,万世根本是做人……”随着这首深沉有力、韵味悠长的主题歌的响起,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为原型摄制的故事片《第一书记》放映结束了,观众久久不愿离座。和许多歌颂英模人物事迹的影片不同,《第一书记》带给我们更多的不是眼泪,而是内心
的震撼与深思。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价值?这部影片正是在这点上与现代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他已经在机关、在城市待了10多年了。常规意义上的幸福、安定、舒适,他已经都有了。他为什么还要打破这份平静?编导者排斥了某类“英模”影片常常采用的“救世”或“献身”类的写法,而是将“做人”作为沈浩下乡的动力。也就是说,他是把下乡就职,看成是人生的一个机会,是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利用“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这样的“下乡动机”看来起点好像是“低”了,实际上正好是现代人的理念。影片中的沈浩由此一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正如主题歌所唱,写一个“人”字需要“一撇一捺”,做成一个人需要“一生一世”。影片塑造沈浩采用的正是这种非常平实的手法。沈浩既没有李向南式的“大刀阔斧”,也没李高成那样的剑拔弩张,叱咤风云。他甚至略显“窝囊”。比如,他下乡之初,遭到一群既得利益者的报复殴打,他竟然默默忍受未作追查。有位权势人物霸占了村里的铲土机不肯归还,筑起了阻挡它开出院子的围墙。沈浩在难以说服的情况下,并不采用破墙的方法,而是调用吊车在众目睽暌之下将铲土机吊了出来。表面的柔弱烘托了内心的坚韧、刚强、义无反顾。沈浩作为21世纪有文化、有现代理念的下乡基层干部,影片并不重点表现他改革的业绩:收回集体资产,帮助贫困户,修桥铺路,招商引资……电影着力刻画了沈浩对农村、农民那种心灵深处的爱与赤诚。在处理迁坟这场戏中,沈浩对死者的尊重,实际上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尊重,以至深深感动了亡者家属,诚恳地说出了“死人不挡活人道”,从迁坟的坚决反对者成为无条件的拥护者

这部影片与刻画“英模人物”的同类作品相比,力求写出优秀的共产党干部作为“人”的品质、责任与精神,它运用独特的细节表现出了优秀共产党干部那种“常态”下的“高态”,平凡中的不平凡。如几场沈浩念家、想家而不恋家的戏,写得如此真切,让人情动落泪,又让人心生敬意;而影片的结尾“年夜饭”那场戏更具有撼人心灵的力量:沈浩要回家过年了,途中被一位老婆婆拉了下来,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她烧了4碗菜,要求沈浩每碗只吃“一筷”。此时,只见村里各家各户扛了桌子、板凳,端着自己烧的菜都过来了,将沈浩团团围住。镜头升起,小岗村围绕沈浩,自发地吃了顿集体的年夜饭,杯盘交错,其乐融融,其情融融。不用片言只语,编导用最为朴素的影像语言,形象地绘出了沈浩到小岗村6年后小岗村精神状态的变化,描绘出小岗村党群关系和谐美好的图景。

这些年来拍摄的“英模”题材电影作品数量不少,真正感人的并不多,其主要问题在于,不少“英模”题材影片不是在人物身上加的光环过多,就是加的苦难过多,塑造的人物与生活总是存在着某种游离,某种拼贴,而《第一书记》中的沈浩则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银幕人物真正做到了与时代同行,与百姓同心,与生活同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