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山深处驭风者

2010-07-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特约记者 黄从军 通讯员 魏勤彬 我有话说
在川西北大山深处,坐落着一个亚洲最大的风洞群。让国人欣喜不已的“神舟”飞船、“长征”火箭、“歼十”战机、高速列车等,皆在这里试验定型,然后才能去翱翔九天、高速飞驰。

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空气动力学专家王勋年,在这大山深处的风洞群“驭风”27年,其间主持和参与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90余项

,探索出13项具有重大科研应用价值的低速空气动力试验新技术,为实现强国强军屡建奇功。

攻坚克难,执著奋斗建奇勋

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一架架“歼十”战机列阵长空,在人们欢呼中呼啸而过。一个少年抬头高声叫道:“瞧,歼十,空中美男子!”

“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决心用知识回报祖国,对自己从事的空气动力事业从未懈怠过。”――王勋年

很多人知道,被军事发烧友称作“空中美男子”的“歼十”是我军装备的最新型战机,也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很少有人知道,王勋年与“歼十”战机大有渊源。

王勋年1983年以优异成绩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带着知识报国的憧憬,踏上西去的列车,来到位于川西北大山深处的总装某基地。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他就作为年轻科技干部中的佼佼者,参与“歼十”飞机低速空气动力试验研究。

王勋年的同事们都说,他身上有一股令人折服的气质。这气质不是因为他的睿智,而是来自于他的执著――王勋年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他钟爱的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上。

王勋年主持的第一项试验任务,就是“歼十”飞机大迎角试验。提高大迎角飞行能力,可使飞机快速爬升、灵活转弯,是“歼十”飞机先进性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研制部门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这项试验。开始很顺利,但一周后测量数据出错,试验进度受阻。王勋年生平头一次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他苦思冥想,细心推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演练。在风洞里熬了几天几夜,熬得双眼通红,几近虚脱,终于找到受阻原因。

王勋年的执著,使他面对困难和挫折却始终保持攻坚的韧劲和克难的决心。

1999年,年仅37岁的王勋年担任“歼十”飞机低速气动研究项目的总负责人。“歼十”飞机从论证设计到选型定型,再到试飞成功,历经20年。王勋年也伴随奋斗了20年,从工程组长到研究室主任,从总工助理到总工程师,他与课题组先后突破了“歼十”飞机大迎角、进气道、弹射座椅等五项关键试验技术,反复进行了5000多次试验,大大提升了我国低速风洞试验模拟能力和综合研究水平。2005年,“歼十”飞机低速气动问题风洞模拟与分析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勋年排名榜首。

王勋年(中)和同事们检修设备。本报通讯员余江摄

在王勋年眼里,只要是为提高我国防装备的任务,不论多难,也得完成。

我国以往的风洞,只能进行单一的进气或喷流试验,导致数据准确率受损,无法满足先进战机的气动试验需求。我国迫切需要研制一个能够抽吸大量空气又能产生喷流的动力模拟装置。

但国外对这方面的技术严密封锁。王勋年决心自力更生,开展飞机进排气模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

他带领课题组深入分析进气和喷流的流动特性,几经探索,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新型的引射式动力模拟器,模拟发动机进气量达到90%以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专门研制了能够同时模拟进气和喷流的测力试验模型,成功进行了飞机模型低速风洞试验,开创了我国低速风洞试验的先河。

逐鹿前沿,创新路上有神勇

2010年7月2日,东海。中国海军数十艘舰艇和十余架战机组成的大型海空编队,在东海某海域进行例行性海空实兵实弹演练。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枚导弹犹如一条条火龙从战舰上呼啸着刺向茫茫苍穹,成功摧毁海上模拟目标。

“科学之美在于创新,搞科学研究,要时刻想着创新。”――王勋年

在王勋年的字典里,创新是对科研的最好注解。空气动力学,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资源,在武器装备建设中举足轻重,必须紧盯世界前沿,大力创新。

从弹道导弹到洲际导弹,从单引擎飞机到喷气式飞机,从滑翔升空到超音速飞行,世界科技发展史的一次次飞跃证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更新换代,离不开风洞试验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2007年3月19日,我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王勋年和他的课题组受领任务――迅速开展大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

建造大飞机,是中国人多年的梦想。大飞机,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其生产涉及多个学科和产业部门,代表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

研制大飞机,对风洞试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实验方式还是实验手段,对于王勋年来说,都是崭新的挑战。

面对新任务,王勋年百感交集。原来他早有准备,从1997年开始,他就带着一批年轻人开展有关的预研性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飞机在高空飞行穿越云层时,机身表面往往会结冰,从而改变气动外形,造成飞机失事。但2002年,国家还没有立项建设结冰风洞。王勋年出于强烈的使命感,带领科技人员开始了结冰风洞的预先研究。当时,结冰风洞只有少数几个航空强国拥有,我国没有相关技术储备,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王勋年带领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写出了40余篇技术报告,绘制了500多张设计图纸。经过三年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人造结冰云雾、换热、除冰等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内第一座1:10缩比的引导性结冰风洞。

忠诚报国,廿七年不悔坚守

2008年9月25日,酒泉发射基地。“长征”二号火箭底部喷出高达数十米的烈焰,一刹那将戈壁辉映得如同白昼。巨大的呼啸声骤然而至,似炸雷滚过,如天崩地裂,数千米外观摩席上的观众同时感受到了滚烫的气浪和耳膜的强烈震动――“神七”飞船发射成功。

“在风洞中,飞行器是静止的,空气是流动的,这是风洞人的辩证法。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就没有它们的一飞冲天。”――王勋年

王勋年所在单位地处川西北大山深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王勋年选择了这里,从未后悔。

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勋年也遇到过诱惑。1992年,某科研部门邀请他去广州搞工业风洞,许诺的月薪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亲朋好友都劝他抓住这个好机会。当时,基地的科研任务很重,神舟飞船也正在基地进行风洞试验,王勋年考虑许久,对亲友们说:“我是个军人,不是商人。国家和部队培养了我,我不能只顾自己。”

有一年,王勋年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某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其间,他展现了相当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这个大学希望他能留下来攻读博士,并为他提供全额奖学金。面对难得的机会,王勋年沉吟再三,最终还是谢绝了――他离不开这片大山深处的风洞群。知识链接

风洞产生人工气流的管状设备,用来模拟飞行器在空气中运动状态的试验装置。典型风洞设备包括:低速风洞,跨、超声速风洞,激波风洞等。我国风洞建设真正起步是在1958年,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上百座,综合试验能力居亚洲首位。

空气动力学研究空气自身运动和空气与物体相对运动时相互作用的现象和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根据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对象与用途的不同,可分为“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和“工业空气动力学”。其研究手段主要有三种:风洞试验、数值计算和模型飞行试验。空气动力学的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引发航空航天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和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世界各国都把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放在最前沿、最突出的位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