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本友人听后流泪的军歌

2010-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 辉 我有话说

“东北大地迎来黎明,我们在共和国的新春诞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从牡丹江飞起来第一代新中国的鹰……”3年前,几名日本友人唱起这首歌,热泪盈眶。泪眼中,一幕幕往事依稀可见。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中共中央、毛主席就将深邃的目光投向中国北方,准备利用日军在东北留下的飞机、航材和航空设施,抢占先

机筹建航空学校,为建立人民空军培养人才。

筹建航校缺少大量飞行教员。恰在此时,东北民主联军劝降收编了一个日军飞行队。

1945年8月15日日军战败投降后,辽阳、奉集堡机场的“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在部队长林弥一郎少佐的带领下,穿山越岭向朝鲜方向逃窜。9月中旬,这支300多人的队伍被东北人民自治军21旅12团包围在凤凰城西南山。我军代表陈述利害,晓以大义,使他们明白投降是唯一出路。

我军按约定的时间为他们准备了一张桌子,他们主动把机关枪、步枪、手枪和飞行器具放到桌子上。作为战俘,他们没有面对刺刀逼迫的悲哀,也没有举手投降的难堪。中国共产党军队的诚信和宽容,让他们震撼与感动。

21旅将他们分散安排在当地老乡家里,他们逃命一个月来第一次吃上饱饭。当他们知道吃的大米是老百姓留的种子时,心里很不安,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以后他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党我军政策,逐渐消除了敌对情绪。

1945年10月中旬,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领导林彪、彭真、伍修权在沈阳召见日军飞行队林弥一郎等主要人员,告诉他们要在东北筹建航空学校的决定,希望得到他们帮助。为了表示诚意,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把随身携带的勃郎宁手枪赠给林弥一郎。几天前刚刚交出武器的林弥一郎惊呆了,接过手枪不知所措。

中国共产党人的度量和胸怀,让他们很受感动,他们欣然应允参加航校建设。之后,收编了辽阳机场的九九高级教练机和奉集堡机场的40余架隼式战斗机。

沈阳航空队刚刚成立,国民党军队向沈阳逼近。1945年11月下旬,航空队奉命撤离沈阳后,先驻辽阳,再迁本溪,后又搬至通化。当时,有20多架不能飞的飞机,靠马车地面拉运,能飞的飞机分批从空中飞向通化。有一架飞机偏航迫降在途中的雪地里,螺旋桨被打坏。驾机的日籍飞行员怕被老百姓当俘虏抓住,走山沟,穿森林,3天后按地图赶到通化时已经精疲力竭。他请求更换螺旋桨,把飞机飞回来,不然就剖腹自杀。航空队领导经慎重研究,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信任令这位日籍飞行员很感动,飞机安全飞回。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习称东北老航校)在通化成立,代号“三一部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以林弥一郎为代表的日籍人员为老航校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他们中有16人为此献出年轻的生命。

1949年11月18日,东北老航校利用留下的人员、飞机和设施,改建为牡丹江航校。飞机还是原来老航校的破旧飞机,机场仍采用原来的老航校机场,校部还是原来的牡丹江校部,技术人员主要还是原来的日籍留用人员。牡丹江航校在人员、装备、驻地和编制体制上,与东北老航校有直接的承接关系。日籍人员继续为牡丹江航校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1952年1月,牡丹江航校命名为空军第某航空学校。当年,日籍人员相继回国,离开时依依不舍。

1986年某航校改称某飞院,学校请词作家张士燮、曲作家羊鸣作了院歌。东北老航校日籍留用人员1952年底从某航校回国后,一直怀念老航校,怀念某航校,他们把中国看作第二故乡。他们在日本组成“航某会”,编书出刊物,介绍东北老航校,为中日友谊作了大量工作。他们组成“日中和平友好会”,在会长林弥一郎带领下多次来中国回访某航校。

2007年6月10日,日本的东北老航校教官们组成“日本老战友回娘家团”,专程到北国春城长春参观访问,赠送了“心系东北老航校,难忘第二故乡情”的锦旗。

站在空军某飞院院歌前,日本老战友吟诵“从牡丹江飞起来第一代新中国的鹰”,“松辽平原,春城上空,洒下我们的飞翔身影”时百感交集,他们泪流满面说:我们回娘家了!

(作者单位:空军驻长春某部政治部)

空军某飞行学院院歌歌词

张士燮词羊鸣曲

东北大地迎来黎明,

我们在共和国的新春诞生。

艰苦创业,开拓前进,

从牡丹江飞起来第一代新中国的鹰。

忠于祖国,热爱飞行,

严守纪律,献身国防,

我们在党的阳光下成长。

松辽平原,春城上空,

洒下我们的飞翔身影。

胸怀理想,奋发学习,

为飞行事业练双翼肩负神圣的使命。

团结、进取、严训、求实,

老航校的传统记心间。

我们期待着祖国的召唤,

从这里飞向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