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0-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振良 我有话说
 清明。

我和夫人一起到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为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离去的内弟献花。

进入公园,但见一面面黑色大理石墙由东向西排列在公园内,上面按当时唐山的行政区划镌刻着一个个震亡者的姓名。

我们找到了镌刻着内弟名字的墙,夫人摆好内弟的遗像,我把一束鲜花摆放在一侧,和夫人一起面向

纪念墙肃立默哀……

凝望着内弟的遗像,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活泼的阳光少年:背心短裤、“回力”牌球鞋,和一群少年选手们奔跑在球场上。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他们没有旱冰鞋、没有滑板、不知道姚明和乔丹,没吃过麦当劳,但是,他们的心中一定有很多很多的梦:梦想自己进入国家队,梦想到北京去看天安门,梦想成为一名解放军……28日那个酷热的深夜,内弟一定是带着许多的憧憬进入梦乡的。

纪念墙上的一个个名字,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作为一个慈母,她已经为自己的花季女儿准备好了嫁妆;作为一个严父,他已经为自己的儿子准备好了远行的行囊;那个名字,应该是一个英姿勃发的小伙;那个名字,必定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然而,震魔的巨掌把这一切都无情地击碎了!

我不禁抬起头来,看到墙基下早已摆满了花束、花篮,一条条的挽带上写着:“父母大人安息!”“我儿走好。”“爱妻在天堂安息吧!”“亲爱的战友,我想你!”……不远处,一个硕大的花篮吸引了我的目光,花篮上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张男人的照片。再一看,花篮里还有一张纸片,上面写着一首“如梦令”:

十年风霜忍度,/青春白发倏速。/敢问意中人,/来生相会何处?/哭诉哭诉,/愿君天堂永住。

这是妻子献给丈夫的吗?这首只有33个字的“如梦令”,凝聚了作者多少无声的言语啊!按年龄推算,她(一定是她)也已经是耄耋之年了。30多年过去了,是什么力量还让她写出这字字泣血的“如梦令”?

在立有“唐山地震遗址”的标志碑前,我遇到了一对中年夫妇,男子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胸前戴满了奖章,最上方是一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妻子挽着丈夫的胳膊,夫妇二人在遗址前长久地肃立。交谈中,我得知男子的父亲曾经是唐山机车车辆厂的工人,是全国劳动模范。

“每年我都来这里三次:清明节、7月28日和父亲生日,每次来,我都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今天,我要让父亲看看,30多年后的儿子过着什么样的生活,30多年后的唐山人是什么样的精神风貌。”男子缓缓地说。

我看着他胸前熠熠生辉的奖章,庄重地点了点头。

不远处,地震纪念墙下献花的人多了起来,公园里人头攒动却又悄然无声。我不由想到,这一面面巨大的墙不就是历史吗?如果把唐山大地震震亡者的名字连在一起,超过了70万个字!而震后30多年唐山发展的历史、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是区区70多万字能写尽的吗?从这个角度讲,纪念墙不仅仅是一面墙,而是一本厚重的史书。它承载着唐山人的灾难和痛苦,也记录着唐山人的不屈和奋进,更叙述着唐山人的光荣和梦想。

我看着中年男子笔挺的西装和胸前的奖章,深信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再看公园里,新植的杜仲树梢头,已是嫩芽初上;新铺的草地上,已是一片鹅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