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陇原农家飘书香

2010-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宗立 通讯员 韩业庭 我有话说

7月21日,在祁连山深处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芭蕉湾村的农家书屋里,几个农民正伏在书桌上翻着《绒山羊养殖新技术》,边看边记。他们身旁几个放暑假的小学生正津津有味地读着《淘气包马小跳》、《哈利波特》、《小王子》。这只是甘肃已建成的4600个农家书屋中的一个。

同一天,在距离甘肃千里之遥的

北京,一份合作备忘录诞生了。根据这份备忘录,新闻出版总署将支持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为农家书屋工程等数字出版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各方努力之下,未来的农家书屋中,除了纸质图书,电子图书也会越来越多。

自2008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以来,“农家书屋”正在日益壮大。在这个名字的诞生地――甘肃,农家书屋更已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首家农家书屋诞生陇原

作为西部文化大省,甘肃省文化出版系统一直十分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近年来,如何在千里陇原撒下书香和智慧的种子,是甘肃省新闻出版局上下一直思考的问题。

2005年7月,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袁爱华一行在国贫县清水调研时发现,走访过的几户农民家里竟没有看到一本书;十几个学生的书包里面,除了课本和作业本,竟无一本课外读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家里一本书都没有的农民怎能改变命运?农民看书难、买书难的现实,让调研人员触动很大。回来的路上,大家在车上就开始讨论起“在农村为农民建立图书馆”的事情,并且大家一致同意,这个图书馆必须要真正建在农民身边,建到农家院里。

想法萌生了,起个什么名字呢?汽车在陇东原野的公路上向前奔驰着,路边先富足起来的一些村庄借交通便利办起的“生态园”、“绿色山庄”“农家乐”的招牌,不时涌入大家的眼帘。对了,就叫“农家书屋”吧!开设在农家院落的书屋,农民身边的书房,多么贴切、亲切的名字啊!

回来后,袁爱华一行的调研报告及建议引起了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党组的高度重视。而且甘肃的想法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构思不谋而合,当时新闻出版总署也正在研讨在中国农村建立“农民书社”的可行性。

随即,甘肃省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先行一步,率先试点:

2005年7月20日,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党组研究决定:自筹资金20万元在甘肃全省农村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试点,“农家书屋”工程正式在甘肃提出,并将“农家书屋”作为专有名称在省版权局注册登记。

2005年11月11日,甘肃省“农家书屋”工程试点启动仪式在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内官营村举行。

2005年12月1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肃省“农家书屋”工程实施试点方案正式下发。

一步一个脚印,边探索边实践。前三步,甘肃“农家书屋”走在了全国前列。

甘肃提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后,很多人并不看好。他们觉得既不会给政府带来税收,也不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农家书屋”太虚了,经济落后的甘肃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项目和农民增收上。

可是,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张余胜认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需要“决心加耐心”。它有助于广大农民享受城乡均等的文化教育,缩小城乡差距;有助于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成为农村孩子的第二课堂,促进农村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农家书屋”还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

正是基于同样的看法,甘肃省委、省政府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列为2008年为民所办的“14件实事”之一,2009年更是将此列为“全省年内重点工作”。

图书、设施、网站,一个都不能少

甘肃在“农家书屋”上先行试水,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7年3月5日,“农家书屋”正式写进全国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2008年1月,“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作为先行者,甘肃在农家书屋建设方面探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新闻出版总署今年3月2日还专门发文向全国推广“甘肃模式”。

组织机构上,2007年底,甘肃省编制办批准甘肃省新闻出版局设立“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办公室”机构。随后,甘肃14州市相继成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正式编制的农家书屋工程办公机构,甘肃省是全国第一家。此外,甘肃省还在全国建起了第一个农家书屋网站,加强信息管理工作。

资金投入上,甘肃确立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支持工程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和以捐建者命名书屋等鼓励社会捐助的激励机制;实行“统一管理、严格审核”的资金管理制度,所有资金由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统一管理,争取用最少的钱配最多的书。2008年,甘肃省共计投入资金1600万元,并首次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配套统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市(州)、县共落实约1350万元的配套资金,用于采购桌椅板凳、书柜等书屋基础设施。

出版物配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书屋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为此,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在图书配置符合群众需求、看得懂、本地化上下工夫,把全省情况分为5种类型,分别有针对性地编制出《农家书屋出版物配置目录》,分为必备目录和可交换目录两大类,实现差异化配书,同时把全省分为西部、东部、中南部三个区域来配置农业科技类出版物,另外,考虑甘肃的多民族特点,专门制定了藏族和回族地区出版物配置目录。

甘肃发展农家书屋采取了“省局配书,村镇配屋,县配桌椅,市配书橱”的硬件设施建设基本模式,分解财政负担,并尽可能实现标准化。

在书屋运行管理上,甘肃省按照“免费阅读、自我管理”的原则,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图书借阅规定》、《农家书屋管理员职责》、《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上岗规定》以及乡镇文化专职督察、村委会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书屋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还对书屋管理员作了分期分批培训计划和安排,并将任务分解到各地文化出版局,省农家书屋办公室派出得力人员进行指导。白银市除了有一整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外,还在每个书屋都建立了一支由市局主管科室负责人、县区局分管局长、县图书馆骨干及书屋管理员组成的四级监督指导和辅导员、管理员队伍。

此外,甘肃还着眼农民需求,创新农家书屋的服务模式。

为了解决一些农家书屋图书品种比较少、图书更换周期长的问题,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在兰州、金昌、张掖等市州率先配备了农家书屋“图书流动交换车”,定期在书屋与书屋之间、图书馆与书屋之间流动交换图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品种少、更换不及时的问题。

要致富进书屋

向记者示意着书屋里的“人满为患”,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清街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张小强显得很自豪,“过去要等农技人员到村里,我们才能咨询的农业问题,现在书屋里都能找到。省上配送的图书、音像制品、报刊特别丰富,热门畅销书、科技书籍、中小学生作文等各种书籍,我们都有。‘文化粮仓’里东西多了,来得人就多。”

庆阳市后官寨乡东坪村农家女顾丽萍,对着书上的样式绣出了各式各样的香包,去年靠这些香包挣了7000多元。心里美滋滋的她写了篇学习心得贴在书屋墙上:“农家书屋办得好,想要致富书内找。”白银市则依托当地农家书屋成立了两个农民读书协会,每个协会已有几十人的规模。读书协会开展各项读书征文活动,吸引了不少农民群众参加。

在农家书屋的影响下,陇原上的农民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味儿浓了。“农家书屋真不赖,富了口袋富脑袋。不打麻将不耍钱,书屋里面看新鲜……”陇原农村时下流行的顺口溜正是这种变化的形象写照。

在农民书屋,读书不仅能接受知识,还能跟专家交流。在甘肃新闻出版部门积极牵线搭桥下,通过农家书屋,农民可以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反映给农业专家,而专家会根据不同问题,通过书屋,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指导农业生产的建议推广给农民。

通过实践,甘肃省探索出书屋的“四大功能”:一是科学配置图书,发挥学习场所功能;二是传递市场信息,发挥信息窗口功能;三是开展宣讲活动,发挥基层阵地功能;四是开展培训教育,发挥培训基地功能。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需要各级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付出长期努力的复杂工程,不是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行为。”张余胜说。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甘肃全省将建成农家书屋1.6万个,实现全省行政村100%全覆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