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鱼儿放到江河里

2010-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我有话说

齐鲁文化,风扬华夏。继山东摄制的52集电视剧《闯关东》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飞天”奖等5项大奖后,该省又推出《南下》、《沂蒙》、《北方有佳人》、《生死线》、《情系北大荒》5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和电影《沂蒙六姐妹》等一批新的力作。《南下》在地方收视率最高点达到15.8%,在开年大戏角逐中力拔头筹

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山东攻坚破难,进展迅速。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跨入千亿元“俱乐部”,今年一季度,文化产业投资150.9亿元,同比增长23.7%,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2.2个百分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进展情况通报》称,山东“改革进展较快,走在全国前列”。

破与立

在山东,流传着这样一个比喻:“旧体制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释放,就像鱼缸养鱼,安稳平静,但缺乏竞争与活力。现在我们做的改革就是要打破鱼缸,把鱼儿放到大江大河里去搏击。”

山东泰山出版社就经历了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去年6月19日,该社整体转企改制,变为有限公司,职工的身份由以前的“事业人”,转换成了“企业人”、“社会人”,原来是“领钱”,现在要“挣钱”。他们破除旧的工作方式,制订了三大部分、56项新的规章制度,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管理企业。当年,发行码洋达8000多万元,利润近千万元。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说,“我们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与政策支持、利益协调结合起来,区别不同单位的实际,加强分类指导,确保改革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山东的战略是:重点突破,全面开花,在破与立中显示出胆略与智慧。出版发行单位改革走在前面,目前全省26家出版社、129家图书发行单位已全部转企改制;全省145家电影公司和电影院改制已基本完成;加快推进重点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和党报党刊发行体制的改革,全省6家重点新闻网站、22家非时政类报刊逐一突破,今年底前全部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虽难尤进,全省已有14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去年12月23日,山东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杂技演艺有限公司等三家省直文化企业揭牌成立,中宣部、文化部致信祝贺。

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破与立,不断向纵深发展,渗透各个文化领域。高密市敢破敢立,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新模式。

他们构建“大文化”格局,成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又成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经营投资公司,具体负责项目融资、资产经营。“部门+公司”模式,体现了所有权与使用权、行政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盘活了国有文化资产,提高了资产利用率。去年,他们接管的12处场馆,举办近百场重点文体活动及会展、赛事,做到既保值又增值,经营收入达200万元。

分与合

分合之中,大有学问。这方面,山东临沂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是出色的范例。

以前,临沂市文化市场管理和全国一样,实行的是由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局分管,公安、工商等局协管的体制。针对这种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临沂市独辟蹊径,创造了“三局合一、联合执法”的体制。他们的做法是,直接整合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三家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新组建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为政府序列一级局,定人、定编、定责,统一服装、统一车辆标识,对文化市场实施统一监管。这种“三局合一、联合执法”模式,在去年8月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得以推广。

青岛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则出现了“二分一合”:

局社分设,建立起新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市新闻出版(版权)局与青岛出版社实行分设,将新闻出版行政职能划归新成立的市文新广局,青岛出版社整体转企成立了青岛出版集团;

局台分离,将原来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责,划归新组建的市文广新局,新组建市广播电视台,从原市广电局中分离出来,实行企业化管理;

整合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管理职能,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现了文化行政管理大部门制,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目前,山东省17个市都建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新体制,87个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76个县市区建立了综合执法机构。

山东文化体制改革的“合”,还表现在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汇集起来,把各地各自的优势统一起来,进行资源整合,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型文化产业。泰山天烛峰一角,大型舞台依山而建,聚自然之灵气,汇山水之精华。总投资1.5亿元的《中华泰山路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令观众心旷神怡。配套项目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总投资20亿元,以炫目的现代科技效果为亮点,有望成为泰山脚下的东方“迪士尼”。

点与面

孔子,是“鲁”字号文化金字招牌。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央电视台等投资近5000万元,组织国内外一流的创作团队,历时三年精心打造动画大片《孔子》,去年已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国内50余家省市电视台和海外电视台相继播出。山东与法国联合举办的“孔子文化世界行”,广泛传播孔子事迹、儒家思想,成为山东文化“走出去”品牌工程。

山东文化元素构成的艺术精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今年5月11日,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融诗、乐、歌、舞、技、画于一体的山东大型戏曲服饰秀《大羽华裳》,与澳大利亚签约,成为“演交会”上首批走出国门的优秀项目。电视剧《北方有佳人》,在国内16家地方台和4家卫视播出后,一举拿下14个收视冠军。原创水墨动画片《将进酒》、《童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得两个第一。京剧意象杂技剧《齐风鲁韵・粉墨》连续演出300多场,观众近20多万人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齐鲁动漫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等文化节会的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乃至国际。

如果说这些精品是若干个“点”的话,那么群众性文化活动则是“面”。山东文化点面结合,平衡发展,既有高峰,也有群山,百姓尽享文化繁荣之乐。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山东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加强,走在了全国前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全国的示范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获2009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奖;农家书屋已建成25000家,数量全国最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覆盖全省90%的农村,去年观众达3亿多人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建成1291个,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93%;60%的行政村建成了村级文化大院;全省国家二级以上图书馆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完成投资40多亿元,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初步形成。济南推出“泉城大舞台”系列演出,在每个周末轮番上演歌舞、曲艺、杂技等剧(节)目专场,目前,累计演出1500多场,观众达80余万人次。

山东站在高起点上的文化建设已进入提速期,在“2010(香港)山东周暨山东―香港国际贸易洽谈会”上,推介文化产品42个,签约项目6个,投资总额38.46亿美元,合同外资13.51亿美元;首次组团南下深圳参加文博会,山东团向海内外推介项目159个,其中有省级项目与国内外签约,融资额达300亿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