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能源责任论”可以休矣

2010-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本报维也纳8月3日电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日前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不经意间”透露,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的能源消耗约比美国多4%。该现象还会持续几十年。比罗尔的讲话余音未落,中国的“能源责任”再次引起国际媒体关注。

比罗尔说,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表明,去年中国消费能源22.52亿吨油当量,美国消费能源21.70亿吨油当量,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这里需要弄清楚的是,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是否准确?先看中国的能源消费: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达31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高出8.7亿吨,相当于21.32亿吨油当量。再看美国的能源消费: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EIA)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为 94.550529(Q uadrillion Btu即英热单位)。按各国际能源组织认可的方法折算,美国2009年的能源消耗约为23.64亿吨油当量。显然,美国的实际能源消耗仍比中国高不少,去年美国仍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国。而国际能源署在比较中美能源消耗时,利用统计学上允许的误差率,将中国的能耗“上调”了1.2亿吨,将美国的能耗“下调”了1.94亿吨,这一“上”一“下”,本该属于美国的“头号能源消费国”的帽子就跑到了中国。

同样令人不解的是,国际能源署的官方网站上写得清清楚楚,由该署主持的《世界能源展望2010》报告,将于今年11月9日发布。为什么比罗尔要提前几个月就披露报告中最敏感的中美能源消费比较,并且将不实数据提前公布,来误导国际舆论和国际社会?

大家知道,国际能源署在上世纪70年代成立时,就是一个“富国俱乐部”,目前的28个成员国都是经合组织的成员。国际能源署这次在“中美能源消费比较”问题上的表演,恐怕只能从为“坎昆会议”造势的角度来解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已商定于今年底在墨西哥的坎昆召开世界气候大会。按照发达国家的预设,如果中国成为“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国”,那么中国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减排义务。有专家指出,气候谈判快开始了,“谁当第一,全球的眼睛就会盯着谁”。如果按常规到11月份再将“头号能源消费国”的帽子戴到中国头上,可能于事无补。于是,就有了此前的“披露”。说到底,代表富国利益的国际能源署这样做,无非是想给中国施加更大的“减排”压力。

其实,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即使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真的成了“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国”,也是无可厚非的。中国有13.3亿人,按去年的统计数字是31亿吨标准煤,人均能耗仅为2.33吨标准煤。而美国去年人均能源消费为10.37亿吨标准煤,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的4.5倍。中国还有不少农民没有用上电;即使通电的地区,也经常面临拉闸限电的困扰。中国人的这种生活状况难道就不应该改善?

此外,中国能源消费的绝大部分用于生产,中国普通百姓的能源消耗极少。2009年,每个中国人的生活能源消费不足0.23吨标准煤,这在国际比较中低得可怜。国际社会都认可中国是“世界工厂”,全球许多企业将高能耗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走红全球的“嗡嗡祖拉”,在南非卖100元人民币,但中国生产企业仅得2.6元人民币,利润仅为0.2元人民币。如果算上资源和环境成本,无疑是赔本的买卖。“世界工厂”的生产能耗和生产排放,如果都记在中国人的账上,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应该的。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分别为69.6%、19.2%和3.8%,石油、天然气的合计比重为23%。同年,美国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为38.4%和26.2%,合计比重为64.6%;日本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43.7%,天然气为16.6%,合计比重为60.3%。去年,中国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为9.67%。美国为26.76%,经合组织国家为32.06%。可见,中国立足本国能源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好地解决了自身的能源需求问题,早已承担了更多环境压力。

在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方面,中国的态度及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中国已拥有4个全球第一:即水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规模全球第一、核电在建规模全球第一、风电装机增速全球第一。

综上所述,中国已用行动证明了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继续立足国情,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考虑,坚定地走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的道路。一切鼓噪中国“能源责任论”的言行可以休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