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父母皆祸害”,隐藏一半的命题

2010-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A 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小组(http://w w w.douban.com /group/A nti-Par-ents/)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

小组的成员已经感受到这里发生的变化:“数以百人计的陌生人涌进豆瓣该小组,好奇者有之,咒骂者有之,围观者有之,打酱油者有之,一个平时一贯平静的小组,在短短几天中完全被颠覆了既有氛围。”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该小组,人数已经达到14311人。而7月初,小组人数还不到7000人。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

有人说,“‘父母皆祸害’居然成为一个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剽悍的名称。如果他们把名称改成‘《背影》阅读小组’或者‘新时代家庭关系讨论组’,可能根本就没有人关注他们。”

的确,争论因名而起。

名字与故事

“改成什么能符合我们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呢?”

“我很赞同这样的中文名,表达我们的愤怒和偏激。”

“尤其要抵制父母的非爱。”……翻阅之前的帖子,你还会看到小组成员曾经有过对名字的讨论。

网络与现实总是不同的,语言也如此。但当一个网络词汇突地蹦进现实生活,更何况它是对奉为上的父母的颠破,人们对它的解释自然而然有了一种道德的评判。

“这是一种伤天害理的谬论!他们不从文化和制度上找原因竟把过错加罪父母,一个民族心理走到今天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区和悲剧!”作家梅洁认为,一些父母对下一代实施的专制手段一方面有文化和制度背景,一方面这不是父母中的大多数,更不是社会的主趋向,何以成为了今天祸害的大讨论?

“‘父母皆祸害’小组,用‘祸害’这个词,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让孩子们产生共鸣,让那些与‘父母总是爱你的’不相符合的真相纷纷涌现。”网友“小唯”表示,“当乍一看到‘祸害’二字用于形容父母的时候,我的确有些心惊,觉得似乎用词过重。可是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情绪的表达,我完全能够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压抑和愤恨。”

在媒体的表述中,这是“50后”与“80后”的一场代沟:50后父母用自己的时代特征留下来的印记来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从而造成了80后子女的叛逆,这些人偶然相逢于‘父母皆祸害’小组,在此互相诉苦。“在刺眼刺心的字眼下,是家庭两代人之间因沟通不畅、尊重不足,彼此造成的心伤。”

张坤是论坛的管理员,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论坛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中国的父母比较专制,从子女的职业、求学、择友、结婚等各个生活层面上,父母的干预度都非常高,而且缺乏尊重。同时冷暴力普遍存在,带来的伤害是很大的。

如果没有被人关注,他们隐身在“秘密树洞”,相互道出自己的伤痛,倾听、取暖、舔伤。但现在,被“围观”了,“从普通人的眼睛里看来,我们大约是有些大逆不道,至少有些偏执。”

他们又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

――孤僻、喜欢独处、厌恶回家。一个人去吃饭,别的客人从我旁边走,我都害怕。虚荣,极度缺乏安全感。推卸责任、软弱、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最近发现自己喜欢被虐。

――但是一想到在他们身边度过的黑暗的人生前半段,就无法释怀。人生只有一次,父母也只有一对,所以这遗憾就无法排解。我就是耿耿于怀耿耿于怀耿耿于怀,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这里有些人真的很简单,只要父母真心道个歉,然后对我们尊重一点,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可惜等待的时间太漫长了,10年,20年,最后放弃了,很多人并不偏激,他们更多的是无力……

“真正对父母绝望愤恨的人不会进这个小组,呆在这里的都是有着童年阴影,曾经遭遇或者依然经历着伤害的孩子们。我们不仅仅有80后90后,我们中间也有70年代或者也可能有更早年代的人。”网友“五月蕾丝”写道,“这样的一群人,在某一个角落,除了一个稍微偏激的小组名,我们其实是简单又脆弱的一群人。”

“这个论坛的成员都是与父母在精神互动方面存在问题的人,论坛的第一作用是提供倾诉的场所,大多数人在这里可以先抱怨一下,倾诉自己的心声,让自己有个释放、发泄的地方。”张坤说。

伤痛与出路

1万与4亿,这两个数字的对比,可以看出他们是众多网民中的小众,但痛楚与呐喊,无论是刻骨铭心还是时隐时现,横亘在他们与家庭间的沟壑却是短时间难以抚平的,也不是代沟就能涵盖的。

“如果说是伤害,他们两代人在相互伤害着,双方都在痛苦,可我觉着父母的痛苦更深。为什么最亲的人成为了相互的伤害者?每个家庭每个个人都有不同的原因,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社会的受伤者。社会失去了平衡,失去了信仰,失去了道德是非,失去了尊重理解宽谅,有的只是自我自私自艾自怨,一个只爱自己不爱他人的社会什么悲剧都可能发生,家庭也一样。”梅洁说,我们的教育是有不足的,单教知识而缺乏做人的教育这在家庭关系上不可能没有反映。

“今天独生子女表现出来的问题,与其说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不如说是他们父母的问题,我们的父母不会做独生子女的父母。究其根源,乃是骨子里的不把子女当作独立的人,说白了就是作为自己的附属之物,可以任意役使――好心的役使也是一种役使,何况这种好心本身也绝非无可置疑。我们的许多父母的好心之中,为子女的好往往是跟实现属于父母自身的愿望难解难分的。”学者刘铁芳表示,“但这种网络表达意愿的上升,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们独立意识正在上升,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人。”

个人独立意识的清醒和成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小组存在的意义。

网友“活着”写道,“我需要你们和我一起成长,希望你们知道我不再是那个五六岁需要你们用吼才记得住什么是对与错的年龄了,我17岁就请用17岁父母的方式跟我交流,我25岁就请用25岁父母的方式跟我交流。”

惊悚的名字下,不乏理性。“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的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这是论坛置顶位置的一段话。

“这个论坛就是要让每个组员将家庭的阴影降低到最小,让自我更强大。”张坤说。

某种程度上,“父母皆祸害”,可以看作是隐藏一半的命题――如果这些孩子成为父母又会怎样?

“当然,我们现在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需要警惕的问题,就是今日对抗父母的80后们,一旦做了父母,就能保证他们不再延续当年他们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实际上,一旦他们当了父母,他们自己骨子里的专制性格,就若隐若现地、依葫芦画瓢地表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家庭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涉及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问题,涉及我们的教育文化的改良与教育方式的整体转向。社会的健康发展,教育的正常化,需要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持续对话。”刘铁芳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