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新闻教育:打造复合型人才

2010-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荣、徐小兰 我有话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战略,助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在当代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介融合以及全球化愈演愈烈的新形势下,中国媒体人才培养应该走一条能力导向、素质为本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

复合型媒体人才培养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在媒介融合导致传媒业日益与通讯业融为一体,新闻与公关、广告、宣传、创意越来越难以泾渭分明的今天,新闻教育的“大传播化”已不可避免。从国家人才需求来看,媒体人才要求更加“复合化”,不仅要懂新闻、懂传播,还要懂经营、懂政治。

《纲要》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同时强调教育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纲要》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如果说专业技能培训能使新闻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那么它离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比于律师、医生这样的专业人才,新闻人才从来就是“杂家”。采写编评摄的专业技能撑不起一个伟大的记者、编辑。新闻又从来与政治紧密相联,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新闻体制,从而也决定了新闻操作的细节。我们需要的新闻人才,首先要维护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的守望者。这是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责所在,也是新闻教育的首要任务。新闻又和社会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新闻记者在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深懂另外一门专业知识才能写出深度的新闻报道。他既要能深入地把握细节,又要能站在全局的高度,这些都要求他既要“博”又要“专”。在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还必须懂得包括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懂得媒介融合时代的融合新闻业务。此外,在传媒日益产业化的时候,他也必须懂一些媒介营销的知识。这个时代对传媒人才的要求早已超越了一般的专业技能需求,高校的新闻教育改革必须顺应时代需要,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培养一代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媒体人才培养需要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

为应对新的媒体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新闻教育需要从课程到体制的综合改革。

首先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必修课的通识化和选修课的专业化。必修课应当贯彻大跨度学科交叉的理念,打破传统的文理工分野的局限,建立信息技术类、人文通识类和新闻传播类三大模块合理配置的格局。在选修课方面,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课程模块组合,将不同专业类课程进行打包,学生可根据需求进行自助餐式“点菜”。此外,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推进实践教学的基地化,与媒体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视为文科中的“理科”,应当加大实验课的力度。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缺乏相关实验装备,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高校如开设新闻专业,应加大媒体实验室投入,让学生有机会掌握各种先进的现代媒体装备。高校还应加强校内媒体建设投入,让基础年级的新闻专业学生在最初两年就能获得充分的校内实践机会。

其次要改革高校办学体制,探索与媒体联合办学模式。目前国内高校与媒体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由媒体出资、派人创办学校,实行“前店后厂”式“订单式培养”。如湖南广电集团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学院。第二种是与媒体共建实践基地,学生到高年级后由学校选派到媒体中实习。第三种是与媒体共建研究基地,如一些高校与媒体共建博士后流动站。这三种模式都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种基本上是翻版的媒体职业培训,培养的人才多半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由于缺乏广泛的学科交叉和人文素养,毕业生会在几年之后就遭遇发展瓶颈。第二、三种则把媒体作为实习接收单位,媒体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笔者认为,这种联合应建立在高校、媒体两个独立主体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或可先行先试理事会、董事会体制,建立媒体投资建平台、高校主导教学的联合运营人才培养体制。

再次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不应割裂开来,应该也完全可以联动起来,以一体化的方式实现高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从高校角度来说,只有师生有一定的媒体实践经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媒体人才;从媒体来看,现代传媒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到了“科研立媒”的阶段,各类媒体都迫切地需要专业研究来提升竞争力。新闻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方式,一种是业务委托。媒体可将一些比较适合高校师生来做的业务委托高校来做,利用高校充沛的人力资源提升媒体运营绩效。二是研究项目委托,媒体可将如市场调研、课题研究等相关研究项目委托给高校来做。三是产业合作,如联办媒体及其他经营项目等。(作者单位分别为:陕西电视台、西安财经学院)

链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