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速档驶上快车道

2010-08-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我有话说
盛夏时节,许多武汉市民都喜欢来到东湖岸边听涛赏景、消暑纳凉。这片位于城市中间的湖泊,带给人们难得的宁静与闲适,也成了江城武汉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如今,这张“名片”上又增添了新的“头衔”――2009年12月8日,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坐落在东湖之滨的东湖高新区成为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循着东湖激越的涛声,记者再次探访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期待亲眼见证“成长的故事”。

迈步“先行”,突破体制束缚

2010年6月17日,酝酿已久的“东湖版”企业激励方案出台。记者注意到,方案中不仅包括“中关村版”的股权激励、分红激励,还增加了绩效奖励、增值权奖励两大举措,充分展示了“探路者”的决心和魄力。

武汉,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智力密集区之一。在东湖高新区原有的220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42所各类高校,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余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80万在校大学生,还有55名两院院士、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如何才能将智力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决策者们认识到,必须进行全面的体制改革,才能挣脱束缚,真正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

时不我待!东湖高新区换上了“高速档”,驶上“快车道”,一系列“新政”密集出台,涉及产业创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金融政策等各个方面。为了有效刺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新政”创造条件将技术转化成股权并参与分红,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也将获得一定比例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

2010年5月31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条例》完成网上公示,众多专家、广大市民纷纷为新区“支招”。在这部被老百姓称之为“东湖基本法”的条例中,“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提法独树一帜,充分展现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在全国56个国家级开发区条例中开创先河。

跳出“光环”,延伸产业链条

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都诞生在东湖之畔;这里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光通讯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领先全国乃至世界的光电子产业,为东湖高新区赢得了“中国光谷”的美誉。

然而,从“光”起家、因“光”闻名的东湖高新区并没有陶醉在自己的“光环”之下。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业独大是难以抵抗日益激烈的竞争浪潮的。

在金融危机蔓延之前,东湖高新区就启动了新一轮产业规划。根据新的产业战略,“中国光谷”着力打造“1+4”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光电产业为中心,生物、新能源、环保和消费电子等齐头并进;预计到2013年,五大产业总规模将达5000亿元,2018年力争突破1万亿元。

在今天的光谷,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继光电子产业之后的第二个“千亿”项目――光谷生物城。这个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到2020年产值有望达到1300亿元。

“做大做强原有产业,重点布局新兴产业,这样才能长久发展。”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向记者阐述了“光谷”的产业思路。6月的“光谷”,迎来今年最大的“开工潮”:高德红外工业园、山推楚天新工厂、科梦除氨产业基地三大项目同日动工兴建。其中,山推楚天新工厂是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开工兴建的首个总投资达50亿元的项目。

眼下的东湖高新区,又找到了一个“兴奋点”――物联网。拥有了一流的光电技术,使东湖高新区的物联网产业化具备了先天优势。目前,与物联网技术密切相关的“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均已落户武汉,由47家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组成的物联网产业化联盟也已经正式启航。

“光谷”、“生物谷”之外,一个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谷”渐成气候。

跨越“光谷”,发挥示范效应

作为仅有的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和东湖高新区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前者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后者则要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都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但东湖高新区不等同于中关村,它应当针对自身特点,进行新的尝试,创造新的经验。”在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在武汉城市圈内,“光谷”的身影无处不在。在咸宁市,凯迪电力公司正在建设秸秆发电厂,人福科技建立乳胶生产基地;在鄂州市,春天药业、人福科技、武大弘毅、科益药业、武汉凯迪、地大飞龙等企业先后落户;在黄石市,新华扬生物、久之洋药业也设立了生产基地。

除此以外,东湖高新区还在圈内8城市建立了11个“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包括在黄冈英山县建立的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在咸宁咸安区建立的花卉示范基地。

武汉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开发区,也搭上了东湖高新区的“顺风车”。2004年12月,武汉东湖高新区与葛店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展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帮助葛店高新区打造“中国药谷”。目前,东湖高新区已经有20多家企业在葛店高新区进行了30多个项目的投资,年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亿元。去年,东湖高新区又在孝感高新区设立光电产业园,联合打造两地光电子产业链。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就是我们所要做的‘示范’。”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的赵梓森院士认为,东湖高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其“示范效应”正在日渐显现。

“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以在资源整合、产业发展、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发挥示范、先导、辐射、龙头带动作用,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希望,东湖高新区能够带动中部地区、内陆城市的发展,进而辐射整个长江沿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