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考古中华》完善民族记忆

2010-08-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尧舜文明真的存在吗?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吗?

中国龙仅仅是个传说吗?

日前,《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年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作为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学专题展览,它展示

了60年来以夏鼐为代表的前后四代数百位考古学家历经风雨、披沙拣金所获取的各种重要成果,用众多的考古发现连缀起中华文明的链条。其中绝大多数发现都镌刻在中国考古史上,有些甚至是“改变历史”的发现。主办方说,这个展览的展品全部都是考古所得,没有一样是传世品或征集品,这或许是它的不同之处。

走进展厅,徜徉于由400余件珍贵文物和大量图片文字构成的时光隧道中,除了感慨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之外,还会发现严谨的考古发现在不断完善我们的历史记忆,自己曾经以为常识的概念竟然有偏差。

陶寺文化已进入国家阶段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最早的都城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华文明起源于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商时期,而关于夏禹前的尧舜历史从未被考古证实过。然而,距今4200年―45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可能至少将文明时代形成的起点向前推进了500年。陶寺遗址第一次从考古学意义上证明了尧、舜、禹文明可能实际存在。

展厅里,一件陶寺文化早期的彩绘龙纹陶盘就是证据之一。陶盘直径大约50厘米,内饰盘龙,龙的口中叼一根松枝。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分析,这象征着墓主的身份和等级,说明墓主是城中的统治者,当时的等级划分已经形成。考古界推测,该龙盘可能是当时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

而展厅里陶寺遗址出土的一块瓦片,则“泄露”了尧舜当年的生活信息。专家说它出自宫殿区,背面有泥,周边有白灰边勾缝迹象,因此判断其为宫殿屋顶上的板瓦,陶板瓦解决了建筑屋顶外装修技术上的漏雨问题,开创了古代历史上建筑用瓦的先河,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它是砖。

中国社科院山西考古队队长何驽介绍,文明形成的核心标志,体现在考古上就是证明国都的存在。国都应当具备宫殿区、王陵区、城墙、大型礼制建筑区、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山西陶寺遗址具备了上述所有功能区划要素。在4200年前的陶寺,社会组织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

陶寺字符尚不能肯定早于甲骨文

展柜里是一件残破的陶质扁壶,很不起眼,然而“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的说明牌彰显着它卓尔不群的身份。

扁壶上有两个红色字符。仔细观察,字符有笔锋,似为毛笔类工具所书。其中一个字符形态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多数学者认定为“文”字,没有太多异议。但在扁壶背面还有一个红色的字符至今仍无定论。其为上下结构,上为圆角方框,似象征着城;中为一横线,似象征着地平线;下部形似一人做跪拜样。另外还沿扁壶残器断茬边缘涂了一圈红色,说明是在扁壶残破后描绘与书写的。对这个字符,目前存在很多种解释,如“命”、“易”、“尧”、“邑”、“唐”等,争论很多。

殷墟甲骨卜辞中已见“文”字。陶寺遗址出土扁壶上的“文”字,与之相差无几。殷墟甲骨文是较为成熟的汉字系统,陶寺扁壶上的“文”字,证明甲骨文早在商代以前就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史。

人们一般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实际上,甲骨文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刻于甲骨之上,得以传世,而年代更早的书写在织物、竹、木类载体上的古代文字则极易朽没。陶寺文字书写于陶器之上,方得以幸存。专家们表示,考古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由于文字不在正规的载体上,所以考古界尚不能明确肯定,但是倾向于认为这个文字早于甲骨文。

考古发现龙文化重要线索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龙的记载,但大家一直认为,龙只是一种传说。

在《考古中华》的展览上,考古学家们用实物告诉您:中国古代对龙的各种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的各种龙造型的器物,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龙文化意识的形成,并不是虚构故事。

红山文化的代表“玉猪龙”已为人们熟知,但它并非“龙”的起源。早在距今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已有“龙”的形象出现。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尊形器上的纹饰中已出现长着獠牙的猪首龙身的图案。考古所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刘国祥说:“它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龙’,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有着传承关系。”

展厅醒目的位置有幅巨大的照片,它是绿松石龙形器在二里头遗址被发现时的情形。资料显示,绿松石龙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块石片大小仅有0.2厘米―0.9厘米、厚仅0.1厘米左右。龙身中部还发现一铜铃。专家说,龙形器发现于宫殿区的一座墓葬。它全长约70厘米,在墓中平置于人骨架的右肩部至左髋骨处,头上尾下,铜铃正处于人体的腰部。其年代约公元前1700年前后,相当于夏代中后期。想象一下,一个安葬于皇宫庭院里的人,一条绿松石龙从他肩部挂至腰际,而且在龙的身体中间有一个铜铃。这个人是干什么的?若说他是王,为什么没有葬在大墓中?如果不是王,又是王的什么人呢?中国自古有“驯龙”一说,那么这个铜铃是不是跟驯龙有关?考古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认为,这一发现为研究古史悬疑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

考古学家还根据龙形器的形状、特点追溯出了这种龙的早期形态,而这正是文献描述无法解答的。朱乃诚认为,夏朝有“驯龙术”并非传说,而这个身挂龙形器的人应是与驯龙人有关。古人驯的“龙”其实就是扬子鳄。

展厅里,还有距今15000年前的刃部磨制的石铲与弓箭箭头、距今9000年前后的稻米、距今近5000年的安徽尉迟寺立鸟神器、北朝人面瓦件等。每一件文物都讲述着一段传奇。几个有创伤的颅骨告诉人们,早在5000年前中国人就会做开颅手术了;阿房宫的考古资料为项羽平了反,他并没有焚毁这座宫殿,因为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过;而青海喇家遗址则诉说着4000年前的一场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母亲至死保护着孩子,感人场景被紧随而来的洪水所覆盖,得以完整保存,甚至留下了一碗没吃完的面条……

据悉,《考古中华》展在北京将持续到10月10日,此后将在全国巡展。

彩绘龙纹陶盘(资料照片)

陶壶上的毛笔朱书(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