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南,让您的生活更美好

2010-08-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请到天涯海角来

本报记者王晓樱魏月蘅

梦幻水晶宫:浪漫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个晶莹剔透泛着蓝光的“梦幻水晶宫”,微风拂过,多层丝线吊装而成的墙体有韵律地轻轻摆动,演绎着

海南这个海洋大省的浪漫情怀。

“海南馆整个外墙是由一个蓝色的丝线幕做成的,体现海南的风光特色―――蓝天白云,椰风海韵。设计灵感来自海南的黎族织锦。黎锦被称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时,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我们的灵感来源于此,效果非常好,大家都认为很有创意。这种开放式空间的设计也代表了海南特区的开放。”世博会海南馆馆长陈忠文介绍。

巨大丝线幕既是墙体,也是承载主题片的影幕。据介绍,这种特殊材质的丝线幕表面看起来如同家用的垂帘,但又是高科技的线形屏幕,不仅有着透明的质感,影像还能表现出风情万千的感觉,像雾像雨,极具梦幻色彩,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效果。记者看到,承载着海南椰林、海滩光影的丝线幕随风而动,整个场馆随着影像变幻,一会儿是天空,一会儿是陆地,一会儿又是深海,组成一个全方位模拟的体验空间,不断舞出“风之韵律”。人们就这样,在透明与朦胧之间唤起对海南那片美丽浪漫之地的遐想。

碧海幽林:宜居度假胜地

踏着“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悠美旋律走进馆内,即被脚下无数条游动的“小鱼”吸引。这里是“深海之趣”互动展区,只见地上无数条色彩斑斓的“热带鱼”身姿摇曳,与墙上水族箱里真实的热带海洋生物相映成趣。据介绍,这里利用了能感应人的动作变换的地幕投影科技。不少小朋友或蹲或站在投影下玩“深海抓鱼”,享受大海的乐趣。

还没看够热带海洋世界,马上又被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影片吸引到“天堂之岛”―――从海南运来的细腻白沙、多彩贝壳与主影像墙组成一个亦真亦幻的空间。观众可以漫步在“浪漫之阶”和“天堂之岛”组成的斜坡似广场大型影院,跟随主影片一起身临其境地领略海南风光。

在这里,300平方米的弧形主影像墙与两边的丝线幕组成一个巨大U型影幕,循环播放着名为“360度看海南”的主题影片。这部长约8分钟的影片,展示了海南“风姿”、“风华”、“风情”。在“风姿”部分,风平浪静的海面、浓密的热带原始森林、久负盛名的万泉河和百花岭瀑布依次呈现。“风华”部分重点展示了宜居主题,朝阳洒满大地、俯瞰海边的居住之美,体现了建筑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情”部分是影片的高潮,通过一系列影像,展现了海南的生态特色,阳光、绿色、生态、健康、休闲等理念的穿插体现,形成强烈的视觉印象。

特别是影像里的海南热带雨林,满眼苍翠,幽深神秘,带领着游客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大家纷纷感叹:没想到海南的森林如此令人神往。这得益于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省建设,始终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海南加强生态建设,3年内退塘还林、营造海防林15.8万亩,筑起了环岛绿色长城;全省建成了10501个生态良好、环境整洁、庭院经济发展的文明生态村。近5年来,海南经济以年均11.6%的速度持续增长的同时,大气、水体、海域等环境质量一直保持中国一流水平,森林覆盖率现已达到59.2%,每年增长0.6个百分点。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海南成为国内外游客亲近自然、度假休闲的理想目的地。

绚丽黎锦:多彩的民族文化

来到“活力之林”展区,这里有一面展墙展示了海南独具特色的传统黎族文化。不仅有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黎族树皮衣,还有色彩绚丽,美轮美奂的黎族织锦以及一套经典的海南黎族双面绣服装等。

黎族树皮衣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由树皮制成的服饰,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服装活化石”。海南岛黎族树皮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海南黎族先民用楮树等树皮经过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主要用于遮羞、保暖,海南黎族树皮衣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海南岛的黎族先民在掌握了棉纺织技术后,树皮布技术并未完全让位于麻、棉制品,依然有人用楮树皮制作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这主要是因为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黎族对其技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树皮布渐渐远离黎族人的生活。专家认为,大概到明代,海南沿海地区已经不再使用树皮布;中部黎区则大约使用到清代以后。至今,一些偏僻黎村仍有老人知道树皮布的制作方法。

展馆中有一幅专门为世博会量身定做的大型黎锦壁挂“海南,让您的生活更美好”,宽度达到1.3米,为纯手工制作,融合了黎锦纺、染、织、绣四大工艺,色彩艳丽,做工精细。近观壁挂,宛如欣赏一幅海南黎族人民的“清明上河图”:五指山下,万泉河边,芒果熟了,木棉花开了,黎族人民晒着稻谷、织着布,跳着竹竿舞,享受着丰收的喜悦……热烈喜庆的画面再现了海南黎族人民生活工作场景,不仅表达了海南人民对上海世博会的诚挚祝福,也向全世界人们发出热情邀请:欢迎来到美丽的国际旅游岛―――海南。据介绍,灿烂若云的黎锦,因色彩艳丽、图案精美和做工精细而闻名于世,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编织着黎族的神话,编织着黎族人的爱情,同时也是海南黎族风情中最具有收藏价值的瑰宝。

22年巨变:真实的社会发展

“海南这些年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到海南出差时看到那里的落后景象,跟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从湖南来的游客张大伯一边看着精美的图片展一边欣喜地告诉记者。他说1988年海南建省时,他的一些朋友和年轻同事纷纷到海南谋求发展。1991年他到海南出差,发现城市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内地,甚至连红绿灯都没有。今年初,他携家人到海南度假,发现真是今非昔比,国际旅游岛建设更是让海南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是啊,1987年6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弹指一挥间,经过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2年的发展,如今的海南已由昔日落后的边陲海岛变成了南海之滨一颗耀眼的明珠,已发展成初步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经济特区。

在展馆内“发展之路”区域,多幅静态图片展板及动态影片组合全面展示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2年来的发展成就,以及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发展定位。上面清晰地标出海南要建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实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通过动态影片,游客还可以跟随一对到海南结婚的情侣的足迹体验海南的美丽风光和浪漫人文。

浪漫的“水晶宫”里体验22年真实巨变,“阳光、休闲、长寿、绿色、和谐”这是人们参观完海南馆后的真实感受。请到天涯海角来,这是海南向世界发出的永远的邀请!

椰风海韵、风之韵律……海南馆处处演绎浪漫情怀。本报记者王晓樱、魏月蘅摄

馆长专访

向世界绽放微笑和自信

――访海南馆馆长、省贸促会会长陈忠文

本报记者王晓樱魏月蘅

“能够参与上海世博会海南馆的筹备,是我一生的荣幸。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可以向世界绽放海南的自信和微笑,向世界发出海南永远的邀请。”海南馆馆长陈忠文接受采访时兴奋地看着眼前这座丝幕“水晶宫”。

陈忠文说:“海南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热带岛屿省份,拥有优美的海岸景观、瑰丽的山岳森林、俊逸的河湖瀑布、奇秀的火山温泉、独特的民族风情、充盈的陆海物产,海南的绿色、生态、健康、休闲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关注及欢迎。在全世界致力于追求绿色美好生活的情形下,来海南旅游、度假、居住,已成为众多人心中的生活梦想。在此宏观背景下,‘海南,让您的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脱颖而出,既鲜明生动地体现了海南的生态特色和青春活力,又深刻地揭示了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表征和理念。”

海南馆运用先进的数字影像技术,通过“风之韵律、浪漫之阶、天堂之岛、深海之趣、活力之林、碧海之情、开放之窗、发展之路”八大展项,表现“度假天堂”、“宜居宝岛”、“开放特区”三大主题,分别体现海南的碧海银沙、民族风情和活力开放。通过一个全方位的模拟的体验空间,把一个真实、浪漫、绿色、活力的海南呈现给大家。让人们知道,海南除了有一流的自然环境,城市生活设施也在日趋完善,海南会给大家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开馆当天,非洲岛国塞舌尔共和国总统米歇尔一行,便欣然来到海南馆参观访问,并对海南馆给予较高评价,认为海南馆非常好地诠释了海南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理念,期待与海南开展更广泛的合作。”陈忠文自豪地介绍。

“今年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开局之年,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走向世界,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海南推广‘国际旅游岛’品牌提供了大好机会。在世博会上向世界推介宣传国际旅游岛的开放政策以及建设规划,希望更多的人从世博会海南馆认识海南,了解海南,并喜欢海南,来海南。”陈忠文充满期待。

世博人物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香兰:

把黎锦推向世界

本报记者王晓樱魏月蘅

“吱嘎、吱嘎……”伴随着手中的彩经与彩纬上下飞舞,刘香兰身着漂亮的民族服装抱着传统腰织机认真而娴熟地织锦。一阵飞梭走线后,再轻轻一紧,一个具有黎族杞方言服饰特点的美丽图案跃然而出。

今年41岁的刘香兰是海南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纺染织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纤细的手指间,可以流淌出上百种古老传统的图案。“我能和姐妹们一起代表海南来上海参加世博会海南文化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感到非常高兴。一个多月前我们就开始集中进行培训,每个人心里都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把我们黎族最精美的技艺展示给大家。”刘香兰告诉记者。

刘香兰,是五指山市冲山镇蕃茅村委会福建村民小组的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13岁开始跟母亲学织锦,15岁就可以独立织锦。20岁那年,刘香兰嫁到番茅村。当时在村子旁边,有一个黎寨旅游点,每天都会接待上千人次的游客。守着这个黎寨旅游景点,刘香兰想到织锦赚钱贴补家用。“村里田地少,赚钱十分困难,几乎所有家当、还有孩子上学读书的费用,都是靠着织锦得来的。”织锦每月都会有四五百元的收入,刘香兰没想到母亲教给她的织锦竟然成了养家糊口的手段。

为了织出更漂亮的锦,刘香兰不断向当地织锦能手学习,大胆地把传统织锦和现代纺织技术相融合,织出黎锦精品。从2000年开始,刘香兰在海南省多项黎族织锦荣获一等奖。2006年,刘香兰拿着东筹西借的5000元在五指山市冲山镇蕃茅村委会福建村开了一间黎族织锦加工厂,她动员身边的妇女加入织锦行列,用古老技艺改变生活,带领大家走上了致富道路。

今年6月2日,刘香兰得知自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兴奋不已。她说,“现在成了传承人,感觉身上的担子突然重了。我现在关注的不仅仅是黎锦能给村里姐妹带来多少收入,更关心能有多少年轻人学习织锦,我相信我和村里的姐妹能把黎锦技艺传承下去!”

黄花梨:

海南的响亮名片

本报记者王晓樱魏月蘅

五月初的一天中午,上海世博园刚正式运行没多久,海南馆来了一位江苏游客刘先生,他迫切地向工作人员表示,愿意让出自己辛苦预约而来的中国馆预约券,只为看一眼海南馆贵宾室里的海南黄花梨作品。

位于海南馆二楼的贵宾室承重量有限,平时该室不对游客开放。见到刘先生对黄花梨如此有诚意,馆内工作人员满足了他的愿望。

像刘先生一样,许多游客为了一睹海南黄花梨家具的风采挤爆了海南馆。黄花梨,作为海南的一张响亮名片,已成为让世界认识海南的使者。正如收藏界那句话:“世界的花梨看中国,中国的花梨看海南。”海南黄花梨藏品因其材质的稀有性和巨大的增值空间,在国内收藏界日渐升温。

世博会期间,海南馆摆放着众多海南黄花梨制作而成的作品,其中有利用千年海南黄花梨做成的根雕作品《九龙戏珠》和贵宾厅里的镇馆之宝―――明式黄花梨家具。特别是那两把黄花梨皇宫椅尤其精美。细看此椅,椅圈线条流畅,色泽晶莹,木纹美丽生动,闻起来辛香迷人,手摸之光滑细腻。据了解,皇宫椅制作对比例、用料相当讲究。每一件黄花梨家具的棱角没有锋利或扁平的,给人以浑圆、柔美的视觉,与儒家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相吻合,广受藏家喜爱。

据介绍,海南黄花梨又叫降香黄檀,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树种,要长成直径30厘米以上的树干需近千年时间,木材中散发的香气具有降压清心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把这种香味叫做“降香”。海南黄花梨因其密度大、油性好、花纹漂亮、抗压、耐腐蚀,始终位列五大名木,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