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昔日污水横流 今朝白浪绿洲

2010-08-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山东潍坊以世界风筝之都、中国三大年画发源地之一闻名于世。近年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倾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对大面积城市湿地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和综合利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7月31日―8月1日,由本报和潍坊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湿地・城市・生活――2010潍坊论坛”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同济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湿地保护、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展开讨论。专家们认为,潍坊的经验充分体现了以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对于我国城市的科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将湿地建设放到发展的框架中运筹

刘伟(潍坊市副市长)

在潍坊的“三河”治理与湿地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做到了以下几个“注重”:一是注重与城市融合,将湿地放到城市发展的大框架中来统筹把握,真正做到让湿地融入城市,让城市因湿地更精彩。二是注重生态保护,坚持保护为主,修复为辅,最大限度保留湿地原有植被和地形地貌。三是注重突出人文特色,把潍坊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入湿地美景,建成了长达数公里的文化景观。四是注重与国际接轨,由于白浪绿洲湿地多年受人为活动影响,因此我们没有走自然保护区的老路,而是选择了国际流行的湿地生态公园模式。五是注重商业有序开发,组建了投资经营公司,全面推进土地储备、融资、旅游开发、招商推介等工作,初步形成大商圈。

我们积极探索用生态文明支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工作思路,主要抓了五个“结合”:

一是生态建设与推进城市发展相结合。“一地三河”是我市最大的绿色银行,不仅改善了城市形象,而且能够利用生态门槛,推动中心城市、传统产业加快转移升级,为潍坊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二是生态建设与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潍坊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在规划建设中,我们注意挖掘历史传统和地方风俗,既做到文化传承,又彰显城市特色。

三是生态建设与创新、创造相结合。我们一改过去政府包干的模式,运用财政投资撬动与市场融资运作相结合的方法,预先储备沿河两岸房地产开发项目,获取景观建设完成后沿河土地的增值收益,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资金筹措的新路子。

四是生态建设与培育城市精神相结合。“三河”整治历时数载,数万建设者只争朝夕,形成了催人奋进的“三河”精神,成为潍坊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融入到了每一个潍坊市民心中。

五是生态建设与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相结合。我们坚持把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作为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还生态于民,将生态建设的收益进行循环投入,以便更大规模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诗意的栖居”离我们并不遥远

叶廷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19世纪中期,当不幸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一首诗里最早提出“诗意的栖居”的时候,人们根本意识不到它的预言价值。一个世纪以后,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强调了这一名言,这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过对我来说,即使在十年以前,还觉得这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这两个月来,梦想在我眼前一下向现实推近了!上个月我参观了杭州的西溪湿地,今天又亲历了潍坊的“三河”改造,把我观念里的时间表一下推前了。

潍坊“三河”地带是个不小的范围,原来都是臭水河和垃圾堆。经过七、八年的努力,我们看到的水,到处都那么清,穿插在湿地间的郁郁葱葱的树林,加上群群飞鸟自由起落,别有一番野趣。林中有蜿蜒的小径,水边有木头的栈道;这里一个亭,那里一座阁,甚至还有微型图书馆。置身其间,确实有一种诗意的感觉。在全球的大环境普遍恶化的情况下,一个城市能创造这样优美的小环境,这本身就是对大环境的颓势的一种有力抗衡。

建筑至少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居住功能,另一个是审美功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座美的建筑、美的城市,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潍坊在以河流治理和湿地保护为着力点的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出了建筑的这两种功能。

我是第一次来潍坊,就我所见到的这一部分而言,潍坊这个城市的整体美学风貌是疏朗的:坦坦荡荡的马路,整齐而不划一的房屋,房屋的间距不是那么逼仄,空间相当开阔。这些都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城市规划既要考虑到地方性、民族性,也要考虑到时代性。这其中,要继承好民族性,不仅仅是样式和风格,更重要的是学习前人的创造性,充分继承前人的原创精神。建筑作为艺术,它是不认国界的,我们必须吸收全人类在这一领域所达到的最高智慧的成果,而不应只局限于本民族所拥有的那些东西,否则就会阻碍自己的视野,束缚自己的手脚,以至在国际竞争中输掉我们应有的份额。

潍坊湿地建设:意义已超过本身

杨重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关键在水资源。目前,我国3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此背景下,潍坊坚持生态发展优先,通过湿地保护,完善水系,引导城市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潍坊的湿地建设,虽然主要体现在湿地公园上,但其意义已经超过本身。它代表了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创新,探索了未来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首先,潍坊将水系的维护、湿地的建设与整个城市和城市中“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城市的个性化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城市竞争力和人民幸福感得到提升,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湿地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潍坊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以市场为主体,吸引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建设,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第三,一个城市的财富、价值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土地因素在其中尤为重要。潍坊从长远出发,在湿地建设中充分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土地价值。此外,同很多城市一样,潍坊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潍坊将生态建设与结构调整紧密联系,与产业发展相互支撑,这些思路和做法都值得思考,其中有不少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的地方。

加快了城市本身的城市化

李景国(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土地与不动产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潍坊的案例告诉我们,城市的生态建设促进了城市化。一提城市化,我们能够想到人口的城市化、产业的城市化,却往往忽略城市本身的城市化。潍坊“三河”,原来是臭水沟、污水沟、垃圾场,对其实施整治开发,成为整个城市进一步城市化的切入点。工业革命催生了欧洲的城市化,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积极的城市化;而反观拉美的城市化历程,质量不高,带来一系列问题,是消极的城市化。当前,我国城市化主要应关注的问题,不是速度而是质量。在这方面,潍坊所取得的成果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潍坊的案例还告诉我们,生态建设如何带动城市发展。首先,潍坊的城市改造让整个城市焕然一新,提高了城市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次,生态建设提升了城市发展的层次。潍坊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而是实现了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这值得很多城市从中借鉴。

潍坊的案例也提示我们,城市生态建设是整个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这表明生态建设的理念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而城市生态建设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生态建设,根本目标是建设生态的城市。这就意味着,它不只是简单对自然生态进行维护,更是一项集自然、社会、经济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

城市河流为生活奏起和谐音符

张德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潍坊经过“三河”整治,城市面貌发生了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以自然为主体,顺应自然规律,形成了将自然引入城市的“大手笔”、“大基调”;二是遵循国际湿地保护理念,与景观文化、地方特色有机融合,包括历史遗迹、传说都得到了充分运用;三是日益加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生物多样性受到严格保护,植物体系中的庞大固氮植物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湿地里大量的生物、动物和微生物,成为丰富潍坊城市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潍坊是一座日益崛起的城市,湿地的恢复与保护,使城市河流为市民生活奏起了和谐音符。可以说,潍坊的城市水系是具有生命的河流,是具有景观的河流,是让人亲近的河流,是近在咫尺的河流,是开创未来的河流。所谓“具有生命的河流”,即河流水质良好,生物呈现多样性,恢复了河流的生态自由。所谓“具有景观的河流”,即通过几年来的生态修复与风景营造,打造了充满自然元素的城市愿景和丰富多变的动植物景观,成为城市魅力的地理标志、生态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亮丽名片。所谓“让人亲近的河流”,即除了其强大的生态功能之外,潍坊还充分挖掘了城市河流作为市民公园的多种功能,使其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休闲场所。置身其中,能够体会潍坊的文化,关注潍坊的变化。所谓“近在咫尺的河流”,即通过河流治理,建设了贯穿全程的游览道路,让人们更加容易地去亲近自然。所谓“开创未来的河流”,是说城市河流带动了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土地价值的变化,促进了潍坊城市品位的提升。

城市湿地开发:在彰显特点中创新

方起东(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访问教授,北京大地风景旅游研究院院长)

潍坊的城市湿地建设与保护呈现四大特征:一是便利性。湿地与城市融为一体,市民和自然连在一起,从而直接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二是游览性和观赏性。湿地公园里面的河、湖、水系等水景观以及所有水生植物和鱼、蛙、鸟、昆虫等生物,都是生态旅游的一部分,这是湿地公园的魅力所在。三是康健性。城市湿地公园对人类的保健作用巨大。流动的小溪、荡漾的湖泊、鸟语花香、蛙叫虫鸣等等,能够使人们获得全方位的美好享受。四是科普教育性。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向城市中的人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到湿地里去,拥抱湿地、拥抱大自然。

对于潍坊城市湿地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有几点建议:一、要充分保持湿地公园的自然化、生态化,不要园林化。二、要充分展示湿地的历史文化,并创造当代文化。对于历史文化的发掘,苏东坡、范仲淹、郑板桥三位先贤就是很好的切入点。关于当代文化的创造,要充分表现潍坊人民的创造性,如可以尝试给三条河重新命名:白浪河为“生命之河”,张面河为“民生之河”,虞河为“幸福之河”,给每一条河都赋予一个独特的文化主题。三、要发挥湿地的生态引领作用,建设国内一流的生态公园。打造好白浪河中轴线,两岸建筑必须符合生态标准、体现建筑的美感。四、开创生态商业发展新模式。商业设施不能沿线到处开发,必须精心规划,尽量减少对湿地的影响,既保护环境,又收获经济效益。五、完善湿地管理机制,成立湿地生态保护研究所,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潍坊生态建设所蕴含的成功元素

李忠(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客座讲师)

潍坊的做法有几点启示。

一是天时。在西方发达国家有这样一个口号:“让芦苇重新回到市中心”,潍坊的湿地建设,恰恰体现了这一理念。潍坊在加快产业发展升级的同时,着力生态建设,这很不简单。

二是地利。潍坊在河流治理过程中,没有按行政区划整治,而是推行“三河”联动,按照河流特性研究河流,根据河流逻辑治理河流;同时,在治理中兼顾主干和支流,做到源流同治,这是“大生态”的思维。

三是人和。让市民真正从湿地中受益,让生态保护深入人心。潍坊实行建筑分级制度,科学设置配套服务设施,引导市民科学利用湿地资源。建议编撰潍坊湿地生态科普读本,加强年轻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广大市民管好、用好湿地。

四是天道。即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科学对待。比如:潍坊湿地在管理维护中尊重鸟类的迁徙规律和生活方式,为它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对芦苇给予充分保护,打造靓丽的水面自然景观等等。

五是特色。潍坊在治理中充分注重北方河流、本地河流的特色。首先,在建设上尊重自然的力量,相信自然的逻辑,治理完一块,就划定一个区域,严格保护,禁止人为干预。其次,在开发中突出北方特色,不做伪南方园林,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再者,结合潍坊特色,融入包括风筝元素在内的地方历史和民俗文化。

六是商机。发展好生态,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方面,生态建设使潍坊的环境好了,看重环境的产业自然会“争相而来”;另一方面,“三河”治理的成功,更为潍坊打造宜居产业、建设宜居城市,创造了条件。

建设要与管理并重

王香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园林绿化处处长)

本次论坛及主题很有意义。潍坊“白浪绿洲湿地公园”刚刚被命名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全国38个城市湿地公园中最新的一个,也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在北方城市里极具代表意义。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应务必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高度重视维护工作,从各方面给予有力保障,认真落实“重在保护、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基本方针,确保湿地功能不退化,这是城市湿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站在行业管理角度,我提几点建议:一是增强保护意识,将湿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准确确定湿地的保护边界。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预防湿地的水源、水质遭受污染。三是强化专业管理,保持湿地生物的多样性,维护湿地自身的生态环境。四是以人为本、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强化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保障,确保湿地持续健康发展。五是加强科普宣传,特别是加强湿地内部功能及湿地资源保护宣传,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六是有针对性地在湿地内增加配套服务设施,如步道、栈道及坐凳(椅)、厕所等。七是优化湿地植物类型,及时跟进做好管理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